第214章 培养人才(1/2)
“文优,你可知始皇帝最大的功绩在何处?”>
这时,董卓忽然换了一个话题,向李儒问道。>
李儒眼中一亮,扬声道:“主公可是要说,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事?!”>
董卓点了点头,“正是如此!至始皇帝起,我华夏才有了真正统一的基础。”>
“遥想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将国家搞得支离破碎,不说别的,就算是现在,还不是有关东、关西之分。”>
“要不然当初袁绍那些人也不会看不起我等。”>
“当然当时他们也有这个底气,不过本相却不想这样继续划分下去,什么你是凉州人、我是益州人,你是关东人、我是关西人的。”>
“这个不好,要改。”>
“当然这个改也不是一时间可以改变的,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等可以现在开始做。”>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也!”>
李儒听了董卓的话心中异常激动,自己主公这是想着消除地域歧视啊!>
这时董卓的话缓缓传入李儒耳中。>
“先前我等朝不保夕,自然没有精力去弄这些个,但而今却已不同了。”>
“如今本相掌控六州军政大权,劝课农桑,休养生息此为其一。”>
“至于其二,本相本准备开蒙学,不但开蒙学,还要另还有小学、中学。”>
“六岁以下孩童入蒙学,六岁以上孩童根据各自学业入小学、中学,至中学后其中当又有划分。”>
“不对!”说到这里,董卓拍了拍脑袋,这种事情单是和李儒说没什么用。>
“文优!”董卓唤了一声李儒。>
李儒连忙应道:“主公!”>
董卓掠了掠胡须,笑道:“去将蔡伯喈、杨文先,士孙君荣请来!”>
李儒明白了董卓的意思,回道:“主公稍等,儒这就命人前去请他们。”>
蔡邕蔡伯喈,杨彪杨文先,士孙瑞士孙君荣,这三人均是当时大儒,博达无所不通的人物。>
董卓准备办学校,当然要找他们来讨论讨论。>
许久之后,蔡邕三人来到了相国府。>
一番心里后,董卓将先前的想法说与了他们听。>
“长安学宫本是为了收容士子所用,但这些成年士子如同大树之枝干,只有他们那可不行。”>
“正因此董某立蒙学为根基,所谓百年树木、十年数人。此乃百年大计,当由今日始。”>
“荆州刘表在荆州开经立学此事尔等应该也知晓。”>
蔡邕、杨彪、士孙瑞闻言点了点头。>
这时只听董卓继续言道:“开经立学,求学者不计其数,这时为何,学而卫为仕也。”>
“说简单点,无非就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不过以董某看,经学之道还是有所欠缺。”>
当听到董卓说到这里,杨彪、士孙瑞脸上露出些许不自然,因为董卓这么说让他们心里很不舒服。>
如果换了其他,在上纲上线一番,搞不好就上升到贬低经学的高度上了。>
不过现在董卓位高权重,他们也没有开口辩驳。>
董卓显然明白他们心中的想法,笑道:“孔子问稼曰吾不如老农,问菜曰吾不如老圃,斗嘴曰吾不如屠夫。”>
“此为何?”>
“所谓术业有专攻也!”>
“这样说先比尔等都能清楚。”>
“相国所言有理,那以相国的意思是?”蔡邕主动开口询问道,他相信董卓将他们这些人叫过来,不是为了跟他们讲道理。>
说句不是藐视董卓的话。>
十个。>
不。>
一百个董卓加起来,在这些经义上面可能都抵不过一个蔡邕。>
抵不过一个杨彪。>
抵不过一个士孙瑞。>
现在董卓说这么多无非是为了和他们沟通沟通。>
董卓自嘲的笑了笑,和聪明人说话就是这么简单。>
“话以至此,那董某便直说了,各州郡县,甚至小到村落立蒙学、小学、中学。”>
“小学六至十五岁孩童可入。”>
“中学十五岁孩童至二十岁可入。”>
“不过除了原本经义之外,还需设书学、算学、律学、医学、农学、商学等等。”>
“中学之后可升至大学,伯喈、文先、君荣可还记得董某之前设立的医学院?!”>
董卓目光扫向三人,三人连连点头。>
董卓笑了笑,举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红楼]媳妇的逆袭时代
稻妻大名操碎了心
玄穹武神
皇叔
强扭的瓜超甜甜甜
轻井泽夫人怎么样
快穿之女主是个小妖精
震惊!闪婚了个全球首富
傅少的替嫁甜妻
豪门盛宠:老婆,我只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