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46章 懵懂的少男少女们(1/3)

村的生活似乎一直都是这么的平淡无趣,机械般周而相同的日子。

朴实农民一点儿都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们很愉快的在这样的生活中辛勤的劳作着,吃喝拉撒睡,赡养老人,养育儿女……觉得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不会觉得有多么的枯燥多么的无聊,多么的没有**。

然而从城市里来的知青们,却渐渐的开始厌倦这种生活了。他们觉得农村的天地是很广阔,但是又能如何有大作为的?我们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教育什么?辛苦劳作,明白什么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盘中餐谁知皆辛苦?

都是十七**岁年纪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热血沸腾,就像是一只只雏鹰刚刚长硬了翅膀,向往着飞往更广阔更高大的天空去展翅飞翔,遨游天地,享受自由,然而却被无形的力量束缚在了贫瘠的农村中,过着日复一日无趣的田间劳作生活,他们实在是觉得这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

毕竟,他们都还没有到达知天命的年纪,还没有到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中时。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至理名言,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扯淡!平淡个屁啊!有什么意思?

满腹的牢骚和满,却并不能够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于是知青们的心态慢慢的开始消沉起来。

外村的一些知情偶尔会空来这里串个门儿,唠唠嗑,满腹的牢骚话,打打无聊的生活时间。同村的知青们也会找到村里的年轻人,一起闲聊扯淡,听听传说中的故事,道一道附近村中生了什么新鲜事儿。虽然村里一直都在宣传着要多学习多劳动,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美好的明天做准备。但是知青们实在是看不到美好的明天到底在哪里?美好到哪儿了?学习什么?用郑国忠的话说:“马列主义思想、**语录以及**选集这类的书,早就他妈翻烂了,差不多能够达到倒背如流的境界了……”当然,这有些夸张。

青春期的知们,开始在无聊寂寞的单调生活当中求着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依偎,于是不可避免的,知青们之间私下里的恋爱就如同瘟疫一般,弥漫传染开来。

恋爱这种事儿,在当时相对来讲心思想还比较封建的年代里尤其是在农村,还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知青们多半都选择不在本村知青中挑选对象,而是选择去邻村结识,追求爱。

不过双河村的知青,因为有郑国忠和肖跃俩人的存在,这种普遍的现象却被打破了。

用肖跃地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咱来到双河村插队。真是走运。瞧瞧咱们村儿地女知青个儿长地有模有样。怎么能便宜了别地村儿知青呢?”

郑国忠说话更绝说:“怪得别地村儿男知青都往咱们村儿跑。看看他们一个个村儿里地女知青个里面有八个长地狗不叼猪不啃地。所以咱们一定要保护好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对不能让咱们地里地好庄稼。给别人偷走了!”

为此。程昱和童远深以为然。也不管什么老乡不老乡地来套近乎了。他们坚定地认为那些老乡来这里地目地。绝不是找他们叙旧。而是冲着女知青来地!于是他们视老乡为敌人。坚决拒其与千里之外!

至于那些女知青地老乡们上门儿拜访看望同乡。嗯多半都会受到以郑国忠为地四个男知青地挤兑以及语言挑衅。

都是七尺男儿。都是血气方刚地年纪。所以斗殴事件便不可避免地生了。而且一而不可收拾。知青们之间打架。竟然成了家常便饭一般。时不时地就来上那么一出。

后来郑国忠和肖跃二人觉得一直在自己家门口打斗。实在是有**份和面子。让人以为咱们耗子扛枪窝里横。咱们也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去他们村儿拍婆子去!虽然其他村里地女知青长地漂亮地没几个。可咱们挑地不就是漂亮地么?

不曾想其他村里的男知青们同样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想法,近水楼台之月,岂能让远道而来得之呢?

打架斗殴事件时有生,弄得各个村里的干部们也是头痛不已,反应到上级部门,乡里也同样头痛无奈,知青们之间打架斗殴,又能怎么处分他们?往小的说,都是些离家在外的年轻孩子们,都是爹生娘养的,孩子们也不容易啊;往大里说,党中央和**的最高指示,各地政府机关和人们,要好好对待下乡知青……

头痛无奈之后,干部们干脆自我安慰,这是夏天天热,年轻人自然脾气也暴躁些,偶尔管管,说说教育一下,尽到点儿责任也就是了,听之任之吧,等天凉快了,他们也打够了,自然也就不会再打了嘛。

也许干部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吧?

夏末秋初,天气稍稍凉爽了一些之后,各个村儿知青之间的打斗,还真就消停了下来。各级干部们的悬着的心也都放了下来,他们之前还真担心万一哪次打架斗殴出了人命,那可就真是坏菜了。

事实上知青们的斗殴事件开始趋于平静的真正原因,无非有二,一

合的结合了,已成定局,没有结合的就慢慢培养吧来打去,总有个烦的时候,谁愿意天天吃饱了撑的干完活儿还精力过剩去打架呢?

最初打架斗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