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二章 冒险出奇招(1/2)

听了刘文昊的话,唐芸双忽然间明白了什么意思。不过这丫头仔细一想,又觉得好像哪里有些不对。

“官人,妾身明白这些道理,但现在咱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粮食,如果朝廷到时候调不来粮草,咱们又该怎么办?难道现在就这么吃一天算一天?等没粮了再说吗?”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唐芸双考虑的很全面。如今平晋营加上寿阳这些胥吏共有九千多人,那可是九千多张嘴,哪怕每人每天只吃半斤粮食,消耗的也是个天文数字。

其实这些问题即使刘文昊不去考虑,谭明喜等人自然也要去想一想。

如今在寿阳高价收粮不太现实,不是说平晋营没有钱,而是你有钱也收不到。毕竟在这么一个年代,粮食一般都在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家手里。

在大宋年间,商品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这种景象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商人通过某种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的现象尤为严重。

与其他行业相比,宋代粮商是最为频繁,并且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不仅社会大众对其恨之入骨,就连很多朝廷大员也会将那些不良粮商称作为“最是不仁之甚者”!

但有用吗?

大宋的粮商在贩卖军需粮食中获取暴利的手段,首先就是囤积居奇,而后牟取暴利。

这些都跟宋朝的政策有关,一般来说,在民间收购粮食的时候,实行的是“时估”制度,也就是朝廷会召集当地商会的一些商人,共同商议粮食的收购价格。

的确,有时候给出的收购价会低于市场价,但更多的时候,则都是高于市场价。就比如现在这种情况,大金虎视眈眈,大宋天灾**,可粮商们并不管。他们的眼里,只有那些铜臭之物。

针对这种情况,大宋朝廷今年给出的粮食收购价比往年都低,可是在过程中,粮商们则是想方设法地从朝廷赚取更多的利润。

比如有一些资本雄厚的粮商,在外面加价截留,收购囤积粮食。等到一些地方官府完不成粮食的收购任务,无法向上级交差时,他们就会加价收购。

因此,到那个时候,粮商们就会趁机将囤积的粮食全部抛出,坐取暴利。

实际上,大宋诸公或者说一些官吏想查清楚当地粮食的实际价格,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他们之所以不那样做,无外乎就是官商勾结的缘故。

两宋三百年,天灾**不断,所造成的粮食供求关系十分紧迫,也为粮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提供了很多可乘之机。

其次是掺杂造假,将一些品质较差的粮食掺杂其中,以次充好。这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南宋末年,仍属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

刘文昊之所以入不了寿阳大户们的眼,原因很简单,就是刘文昊不肯和那群大户们同流合污!

在宋代三百年间,各行各业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的现象十分常见,但是就粮食买卖领域和粮商的活动则是最为典型、最为严重的!

但没有办法,谁让大宋鼓励官员经商呢?

商人就好比是运动员,而官吏就相当于裁判,大宋年间鼓励裁判和运动员同场竞技,那还会有好吗?

话说远了,单说刘文昊和唐芸双,此时就见刘文昊低头沉思了一会,而后回道:“看来咱们还是得打打黑风寨这副牌了……”

“黑风寨?”唐芸双的脑子转的很快,转眼间就明白了刘文昊的意思。

“你是说邵大伯他们吗?”

刘文昊点了点头,不过在这一刻,他还是有些犹豫。

对于邵兴的名字,刘文昊只知道在后世有个城市叫绍兴,对于那邵大伯,他并不了解。之所以会犹豫,原因还在自身的实力上面。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现在刘文昊手头有几万精兵,还和土匪讲什么条件?

“官人,你不会是想让咱们出个人去黑风寨吧?”

还别说,刘文昊正是此意。现在平晋营招兵买马,那些大户都争着抢着把眼线送到他的眼皮子底下。

如今刘文昊也想通了,他为何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给黑风寨也送点“礼”呢?

“是啊,只是我有些纠结,不知该派谁去……”

刘文昊是想派王卓,因为那虬髯大汉出身于绿林,本来就是个土匪,他要是上山当眼线,绝对没什么问题。

可是坏事就坏在这几次招兵买马之时,想当初暴打那大虫的时候,王卓就已经露了身份,因此一时之间还真不好找谁去冒冒险。

“哎,要是沈良那小子还在就好了……”

正说话间,丫鬟彩云在外面敲了一下窗户,禀告道:“姑爷,吴老爷子过来了,说是有要事相商……”

一听到这话,两人的眼睛顿时都亮了起来,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二人都为那人手发愁,却根本就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老活宝。

可不是么,论江湖经验,谁能比得了老道士?况且在寿阳城,还真没几个外人见过吴青云。

这样一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