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三百二十六章 兵变 一(2/2)

一次有领兵大将与皇帝叫板,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对于秦桧的这个说法,左司谏陈公辅不愿当面驳斥,只好在下朝后写了一道奏章,提醒高宗皇帝。

陈公辅的说法是:有人当初狂赞岳飞忠义可用,如今又说岳飞的各种不是,还请皇帝明察;另外,岳飞是粗人一个,凡事终少委曲,不过是耿直而已,对朝廷有益无害;再者,各人都有私心,岳飞“与宰相议不合”,不一定是岳飞的错,相反是朝廷赏罚不明,刘光世怯战不罚,岳飞奋勇受惩,今后谁来替国卖命。

陈公辅的言辞很隐晦,意思却很清楚,没了岳飞,单靠他张浚一人,就能够确保国家的太平日子了吗?

高宗皇帝及时清醒了,制止了张浚的进一步行动。

从全局出发,淮西主帅撤职,鄂州主帅辞职,两边都乱的话,就不是主动进攻报仇的事了,小心长江防线崩了!

赵构仔细思量,决定好好地和岳飞谈一谈。

岳飞写了份辞职信,高宗皇帝让人把信封起来,原样寄了回去,示意拒绝。

岳飞愤郁难消,继续写信,申明要为母亲守完余孝,没心处理公务。

高宗皇帝继续好言相劝,及时通报军情,说国家缺不了你,军队缺不了你,朕也缺不了你,爱卿,你快回来。

岳飞仍然拒绝,既然提到了军队,他重申了自己的夙愿,要成为中兴汉地的军人,有这个前提,他才有动力。

高宗深受感动,从劝说升级到了赞美,再升级到许诺,说张浚又一次在等他,将重新商议军国大事。爱卿,请回来吧。

在这一封信的结尾部分,高宗皇帝写道“……今再封还来奏,勿复有请。”

我再一次封还你的来信,啥也别说了,快点照办吧!

既然皇帝这样说,岳飞索性连信也不回了,什么动静也没有。

高宗皇帝终于坐不住了,岳飞想干什么,他想……谋反,或者叛逃?不用这样严重,只要他继续消极怠工,长江防线就岌岌可危了。

终于,朝廷下了一道很特殊的命令---让令岳飞的重要幕僚李若虚、主将之一的王贵上庐山劝岳飞下山,如果岳飞仍然不奉诏的话,李、王两人军法从事。

岳飞的倔犟让人震惊,到这一步,他仍然选择了拒绝。李、王两人在山上劝了他近六天的时间,他始终不为所动。

最后,李若虚发火了。

李若虚虽然只是岳飞的幕僚,但他的身份非同一般,因为他还有一个亲弟弟,名字叫做李若水。

靖康二年,金兵大举南侵,徽、钦二帝被俘,备受羞辱,李若水仗义执言,怒斥金国大太子粘罕不讲信义,粘罕见李若水忠勇可嘉,想收买留用,便许以高官厚禄,对李若水说:“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李若水严辞拒绝,粘罕又命仆从劝慰李若水,说:“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李若水叱之说:“忠臣事君,不复顾家矣!”

李若水大义凛然,骂不绝口,粘罕无奈,命人割下李若水舌头,李若水不能用口骂,便怒目而视,以手相指,又被挖目断手,最后壮烈殉难,死年三十五岁。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若水忠义之节,无比伦,达于联闻,为之涕泣”。赠观文殿学士,谥曰“愍”。故李若水有“南朝一人”的美称。

李若虚对岳飞大声吼道:

“是欲反耶?此非美事!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且宣抚乃河北一农夫耳!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柄,宣抚谓可与朝廷相抗乎?宣抚若坚执不从,若虚等受刑而死,何负于宣抚?宣抚亦岂不愧若虚等受刑而死?”

李若虚的说法是:再僵持下去,于公会耽误国家大事,国家会怀疑你的用意;于私,我和王贵会受刑,哪一点是你所愿意的?你本是河北一农夫,现在成了国家方面将帅,难道你要造反吗?



ps:

谢谢0拈香一朵0大大、靓女007大大、大寒尖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