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56章 朝堂辩论(1/2)

张信,景清和戴德彝跟着朱元璋回宫后,各自回了自己的公房。

八百里加急军报事关重大,以他们的身份不够出谋划策的资格,只能是在有了具体方案,在外围做些自己的分内之事。

朱元璋与他们三个分别后,则直接回了东暖阁。

高良俊接到八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报,不敢有丝毫耽搁,已撒开人手,准备去寻朱元璋禀报了。

见到朱元璋回来,高良俊遣散了准备派发出去的人马,把军报直接递到朱元璋手里,道:“泉州送来了紧急军报,请陛下过目。”

在朱元璋还没到的时候,高良俊也不能打开军报,所能知道的也只是从哪里送来而已。

其实,只要说是泉州来的,不用说都能猜到几分。

朱元璋也不应高良俊,只迅速打开。

事情紧急,自也不会有那么多问候的虚礼,直接简单明了说明情况。

总而言之就只有一个内容,倭寇袭扰,百姓商贾均有损亡。

朱元璋也算一代雄主了,也是要面子的,治下之地臣民时长被倭寇劫掠,这不与人直接打了自己巴掌差不多吗?

好在朱元璋脾气虽说暴躁了些,也总是能控制了自己情绪的。

因倭寇老巢献山隔水,偏在一隅,使其地不足以供给,使其民不足以使令。

不然的话,早就打上门报仇了。

朱元璋面容森然,生人勿进,旁边的高良俊呼吸都拿捏在合适范围之内,深怕因不小心发出声音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

片刻功夫,朱元璋开了口,道:“把茹瑺给咱喊来。”

茹瑺是兵部尚书,虽为文臣,却也负责接圣意调兵遣将之事,在军事之上总归是能拿些建设性的建议。

光听言路,总比自己独断专行所拿结果要全面上一些。

很快,茹瑺出现。

下了值浅酌几杯那也正常,朱元璋忽略了茹瑺身上的酒味,直接拿了泉州的军报交于高良俊拿给茹瑺。

看见此,茹瑺的怒气较之朱元璋都大。

“蛮夷之国,安敢一而再再而三挑衅我天朝上国。”

谁都觉着自己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别人都是垃圾,可没人敢大手不经考量直接一挥去扫了那些垃圾的。

茹瑺骂骂咧咧,最终火气被理智战胜,恢复了柔和,道:“倭国隔山隔水,我朝立国初始,百姓还需休养生息,无法整合兵力,若侥幸取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驯化也有不易,唯二可用之法只能采怀柔政策,以倭国严控海上倭寇,奈何倭国言而无信,绝与我朝之往来,次之之法,我朝唯一可用只能增加海上巡检,卫所,练兵为战,控民出海,方可断海上之倭寇。”

按正常逻辑来分析,以大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唯一所能解决之法,只能是自己这方被动防御,在沿海各地,增加巡检司。

兵力增强,不成体系的倭寇自不敢随意袭扰。

而在之前,朝廷一直都是用的此种之法,光是今年一年,朱元璋就曾三次遣人往沿海训练兵丁防倭。

事实证明,此种方法也只是有些效果,但并不是很突出。

倭寇袭扰虽少了些,但时不时的还有。

这般处置之法,也是朱元璋同意过的,也是朝廷当下所能考虑到的唯一策略。

之后,茹瑺又与朱元璋在舆图之上勘定了几处需加巡检司,以及卫所之地。

这可是国之大事,不能随随便便说加就加的。

哪处为何要加,其他之处不加的原因又是什么,这都需要仔细衡量,一步步深入分析的。

在把这个事情敲定下来,早朝时间也到了。

朱元璋先遣走了茹瑺,道:“准备一下,早朝吧。”

茹瑺离开,朱元璋靠于椅子上闭目养神,显然有些疲乏了。

年轻的时候,军情紧急,几日几夜不睡那是常事,这才一晚上没合眼,就感觉身体有些顶不住了。

老了,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了。

朱元璋歇了片刻,感觉好些了,才终站起身,招呼道:“来给咱更衣。”

平时怎么舒服怎么穿,上朝时也是需穿冕服的。

高良俊领了几个内侍帮着朱元璋穿衣,朱元璋望着东暖阁前忽明忽暗的宫灯,心中默默下定决心。

大福,你放心,咱趁彻底不中用,一定帮你把荆棘都拔光,让你顺顺利利的即位。

...

奉天殿已修葺完成,上朝之地又移到了此处。

朱元璋在群臣行礼之后就抛出了泉州被倭寇劫掠之事。

这些人拿着吃着皇粮,拿着朝廷俸禄,如今朝廷有了难处,自也需他们出谋划策,出些力气的。

今岁春,倭寇就曾劫掠过浙东,此事看起来好像是紧急军报,实也算是见怪不怪之事了。

沿海利益干涉不到自己的,很多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也有投机取巧之人,想要表现,又怕说错,只等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