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61章 造船(1/2)

往沿海用兵,少不了海战。

既有海战,那战船自是必不可少,但朱大福并没有要求朱元璋出面打造战船。

明朝当下造船业与其他各国相比倒也是首屈一指,但对朱大福这个穿越者眼光来看,可差太远了。

以当下的技术是不可能制造出后世那种坚船利炮来,但若结合系统赠送的图纸在现有基础上改进一二,还是可超越当下不少的,完全可在对敌之战中占据先机了。

朱大福把练兵之事交于沐晟,自己则带着何先和马和准备去龙江和太仓寻个能把他图纸上一些技术运用进去的战船。

龙江和太仓乃是明朝最大的造船基地,精通各类船只的制造。

若说两地孰强孰弱,只能说各有千秋。

龙江承担了永乐之时下西洋所用的大部分船只,造船技术很是过硬,而太仓的刘家港则是下西洋之时的必经港口,商贾云集,造船技术也也不弱。

两相比较,龙江所造之船,可远洋,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实,运行速度快,机动灵活,寿命长,能抗住一般暗礁,发生风浪时,能快速躲过的特点。

而太仓的船,由于是承担商贾货物漕运的,承重力特别强,高大装货多,但不如龙江的船能够抗风浪。

这些都是,马和在路上与朱大福讲的。

这些东西讲的差不多后,他们几个则已到了龙江。

朱大福现在不仅有吴王的头衔,还是靖海大将军,也算是朝中新贵了,走到哪里都能吃得开的。

朱大福报上身份,自有人第一时间带他寻了负责人。

因朝廷海禁,商贾出海受阻,这里所造之船大部分都是面临水师所用的那些战船了。

沿海巡检司,卫所时长增加,他们即便不依靠远洋商船,倒也不用担心吃饭问题。

掌管龙江造船之业的名为陈永峰。

陈永峰干干瘦瘦,眼神中有几分精光,倒也像是个实干之人。

朱大福封靖海大将军,平沿海之事,人尽皆知,陈永峰自也听闻了些消息。

在朱大福提及可用出海之战船后,陈永峰说了种种理由,并不敢贸然答应。

他这里的船虽有不少是提供给巡检卫所用作战船,但这些船没有一艘是出海追击倭寇,与海上与倭寇激战过的。

朝廷出兵那可是大事,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扣上延误军情的帽子。

“这样吧,你先带我瞧瞧龙江当下所造的船只,若可在此基础上改良,你们这里没有合适的工匠,我来请朝廷调拨,至于你们所延误的订单,我出面给你们解释。”

沿海平定,得到好处的不还是大明吗?

沿海之事平定,那些巡检卫所自是再要船无用了。

陈永峰倒也不是不深明大义的,直接摆手道:“订单之事在下能够处置,为了朝廷沿海大业,付些违约金在所不惜,在下只是担忧龙江造船会误了吴王的大事,既如此,那就请吴王随在下来吧。”

没用多久,陈永峰带着朱大福到了沿江的造船之地。

为了下水方便,造船之处自是不能距沿江太远,必须得是依河而建。

各式建成,待建船只鳞次栉比,一众工匠登高下底,忙前忙后,忙碌场面倒是不失为最大建船之地之一。

瞧着这些大大小小的船只,跟在朱大福身后的马和双眼放光。

朱大福知道这个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在造船史上的卓越贡献,对马和这幅样子见怪不怪了,也没一个劲儿吊马和胃口,到了地方便与陈永峰道:“行,那我先看看,若有看中的,也少不了还借用贵宝地工匠进行改造升级。”

对朱大福所言,陈永峰言着请便,便把空间全权让给了朱大福。

没用陈永峰的陪同,朱大福领着马和也更方便。

两人游走在这些船只上,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一一观摩。

一旦下了海,船只那就是兵丁的生命。

务必尽全力把所能想到的细节全部考虑到,不能有任何闪失。

看过之后,马和不甚满意,道:“这船质量倒也算上乘,技艺也算翘楚,但不够高大,假装矢石火炮还不够要求,遇到倭寇怕是很难发挥出该有的优势来。”

朱大福也就是有个图纸,懂得并没有马和多,但也看出龙江船只据他图纸的要求。

再见到陈永峰的时候,朱大福眉头紧锁,不用朱大福出言,陈永峰便随之问道:“怎么?吴王是没有看中的?”

当下虽没有,少不了请陈永峰再行改造之事。

因而在具体细节之上也没隐瞒,直接道:“这里的船只倒是够坚固,只是不够高大,装载的矢石火炮不够,这样,你先等等,我去太仓瞧瞧,不过将来也少不了你这里出些人手,你先把技术最精湛的工匠整合一下随时听候我的差遣,等事情办成,我与朝廷为你请功。”

有了好处,人的积极性才能更足。

虽说陈永峰一再表示这是他应该做的,但在朱大福提出在事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