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75章 应下了(1/2)

万历年间大明就曾出兵援高丽抗倭,可见对出兵支援倭国平定内乱之事持支持意见的还是占据大多数的。

早朝结束,基本敲定的就是出兵援助倭寇。

另外,对倭国提及和亲保世代交好持支持态度的也不少。

决定出兵,决定和亲。

接下来还要考虑让谁领兵,让谁其和亲。

这些事情反而要比是否出兵,是否和亲要难很多的。

早朝结束,朱允炆直接跟着朱元璋回了东暖阁。

倭国使臣全然没提朱大福一句,这让朱允炆忐忑的心情松快了许多。

心情松快了,在朱元璋身旁做些恭维之事也变得更有信心了。

以前没人与他争斗,他虽常被吕氏耳提面命说什么权谋,但毕竟无可真正实行的基础。

自朱大福出现,朱允炆便把这些权谋逐渐实践起来了。

时间过去这么久,朱大福已融会贯通了,知道一句君忧我必忧,君乐我才乐。

人君王闷闷不乐,你却兴奋不已,这不是成心与人君王唱对台戏吗?

碰见那种杀人不眨眼的,当即就可把碍眼的你斩杀了、

那些还顾及脸面的即便不会当场斩杀你,也是会把你记在小本本之上等着秋后算账的。

朱元璋身上低气压很甚,脸上带着不快,一副生人勿进的样子。

朱允炆跟在朱元璋身后也不主动说话,脸上的不高兴就像是谁欠了他钱似的。

在东暖阁坐定许久,朱元璋这才抬头瞅了一眼朱允炆,问道:“你觉此事当如何?”

这是对朱允炆的考验,朱元璋若在这个事情上真有摇摆,那召集商议之人会是阁臣和六部。

朱允炆坐在东暖阁,对这些事情早就有所考虑了。

在朱元璋询问之后,朱允炆顿了一下,算作思考,直接道:“孙儿出兵倭国除仁义之举外,还可促进倭国对我大明称臣纳贡,如此一来,势必可保沿海靖海之成果,至于和亲之策,孙儿以为也是极有必要的,王昭君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奠定边疆百年安定,这也使得汉唐得以休养生息,促之以强大。”

这些论点乃大部分朝臣的,朱允炆借此论点无疑于是维护与这些朝臣站在了一条战线之上。

君子以和为贵,和亲之策无疑于是很得文臣称赞的。

至于出兵倭国,这也让武将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对武将也是一种收买。

另外,又以永保靖海之成果,也会让心中装着朱大福的朱元璋印象极好。

总之来说,朱允炆自认为自己这个回答是天衣无缝的。

朱元璋不知道在想什么,对朱允炆的回答不置可否。

良久之后,才吐出了一句,道:“你以为若是和亲该如何选派人选,若依其意见派兵过去该以谁为主将?”

这些内容在早朝上并未讨论出来,朱允炆要做回答完全得由自己发挥了。

在此问题上,朱允炆深思许久,才终道:“孙儿以为阿姐可为上上人选,阿姐乃太子之女可对足利义满之子,平等相待,也可彰显大明对此和亲之事的重视。”

接待使臣尚且需与使臣官职相等之人,和亲更得是身份无差别的。

足利义满要为自己儿子找和亲对象,大明这边若是给人家安排一个宫女,这明显不是轻视贬低人家吗?

朱允炆口中的阿姐名为燕婉,乃常氏所出,比朱大福还大,也到了该出嫁的年纪。

“至于率兵出去的武将,孙儿以为蓝玉将军最为合适,冯胜等老将年近古稀,已无力率兵出战,也实难忍受跋山涉水的路途颠簸,蓝玉将军乃新一代崛起的勇将,在捕鱼儿海之战中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蓝玉乃淮西勋贵,一直以来都对朱允炆有所不对付。

今日朱允炆能举荐蓝玉,不正显示自己宽广的胸怀吗?

朱元璋在朱允炆提及让朱燕婉出使和亲的时候明显有些不快,但当朱允炆把领兵之责交给蓝玉的时候,朱元璋心里的不快明显松动了几分。

单从朱允炆所言这些理由中,的确是很合理的。

“行了,你回去吧。”朱元璋很快遣散了朱允炆。

倭国那里还火上房呢,大明即便一时半会不派兵出去,但也总得有所谋划,如此方可在出去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

因而,也需要朱元璋尽快定下此事了。

...

朱允炆回到东暖阁之后,便寻吕后说明了今日之事。

听闻朱允炆介绍,吕氏很开心,道:“我儿行事愈发沉稳了,虽提议了让朱燕婉和亲,却也可显自己大公无私,至于让蓝玉出兵,这没何好担心的,他现在功绩再大,在君主面前不还是为人臣子的吗?”

朱燕婉是常氏所出,别看吕氏成了东宫之主,但东宫之中的不少老人却是以朱燕婉马首是瞻的。

因而,在东宫中,吕氏并不敢太过放肆。

虽早就视朱燕婉为肉中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