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捷报来,心思动(1/2)

长安太极宫!

随着北方战事接连传来捷报,长安城内的气氛也微微有些变化,这让压抑已久的庙堂和江湖再次迎来了久违的喜悦。

朝堂之中,大唐的臣工们个个欣喜若狂,这次虽然没能重创突厥,但是也让他们受到了一些教训,一扫几个月前渭水之盟的耻辱。

江湖之远,大唐的百姓一个个得知消息后也都趾高气扬,大呼陛下万岁!

这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的大军打了大胜仗,更重要的是,王师打败的可是突厥大军。

不管是朝堂还是江湖,所有人的记忆都还定格在几个月前的渭水之畔。

谁也没有预料到,就在几个月前,堂堂大唐帝国竟然被人打到都城之外四十里的地方,就连陛下都不得不和对方签订一个城下之盟,可以说憋屈极了。

几个月前的武德九年,或者说贞观元年,李世民刚刚在玄武门把自己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干掉,还把自己老爹李渊逼得退了位,正兴冲冲地要登基呢!

结果登基大典才结束,李世民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下龙椅的滋味,突厥的颉利可汗带着二十万大军南下了。

不仅南下了,一路势如破竹!

虽然李世民派出了勇将尉迟敬德在泾阳取得了小规模的胜利,但还是无法阻挡大军的南下,最终颉利可汗的大军抵

达到了长安城四十里外的渭水北岸。

这下李世民也没心情过什么皇帝瘾了,不把颉利的大军解决了,大唐可能都得完了。

李世民这也算是现世报来得快了,不是他这出玄武门之变的话,颉利可汗也不会因为听说唐朝权力交替而跑过来捡便宜,偏偏这个时候唐朝因为王朝初立,难以聚集起足够的力量来进行对突厥的作战,这个时候一个不小心,好不容易南北一统的中原大地又要重现南北朝时代的乱象。

不过李世民到底是千古一帝,才略和胆识都是一等一的,他知道这时候的长安,兵力空虚,即便是据城而守,也未必挡得住对面的二十万控弦之士。

且各地的军队汇集过来需要时间,他决定干一件诸葛武侯曾经干过的事——空城计。

于是乎,李世民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大臣来到了渭水南岸,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遥遥相望,大骂颉利可汗背弃盟约,完全没有兵临城下的惶恐。

都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李世民作为皇帝,能够以身犯险,这让野心勃勃的颉利可汗心里也开始打鼓了。

他本来就是打算来唐朝打个秋风,现在沿途的城镇劫掠下来的收获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他对打下长安这种硬仗兴趣不大。

而且看李世民的阵势,估计也不

好打,说不定大半兵力就折在这里了。

草原不比中原,兵强马壮者为王,如果损失了太多兵力,那自己这个可汗还是不是可汗就很难说了。

最后还是选择怂了,决定带着好处走人的颉利可汗两天后在渭水和李世民斩白马为盟,随即带着大军回撤,并且在之后给李世民献上了三千匹战马和万只羊。

按道理说,李世民这次渭水之盟已经算是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了,不仅逼退了颉利可汗的大军,还反过来要到了颉利可汗献出的好处,比起刘邦在白登之围中不得不把公主献出去和亲不知道强了多少。

但是李世民心里一点也不觉得满意,堂堂大唐,被这帮子草原蛮子打到了都城之下,沿途不知道多少城镇村落遭受了劫掠荼毒,结果却只能签订了这么一个城下之盟,实在是莫大的耻辱。

不仅仅李世民这样想,大唐的朝臣和百姓也都这样想,所有人都想一雪前耻,于是乎就有了此次出兵。

虽然大家都知道,单凭一次出兵是不可能解决突厥问题的,也不可能让横跨几千里疆域的突厥灭亡。

但毕竟打了大胜仗,身为大唐子民,谁不为之骄傲!

而且据听闻,貌似突厥部族有几个不成器的王子,竟然在打不过大唐情况下,纷纷投诚,使得朝堂迎来了一

番小惊喜。

城里的百姓们也纷纷走上街头,高呼陛下圣明,这让宫内的李世民尤为兴奋。

虽说李世民极为开心,但在这宫中却无人能与之分享此刻的喜悦。毕竟自己的儿女妻子,此刻都不在宫中,这让他多少有些遗憾。

朝会散后,回到有些冷清的书房,李世民不由得念叨道:“这一去也有半月了,也不知道观音婢现在身体如何了。”

这时,正在向李世民汇报政务的房玄龄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立即站出来说道:“陛下既然想皇后娘娘了,何不亲自前去看看呢?”

这话一出,正得李世民心意。

但他毕竟是皇帝,哪能随便出宫,就算是没人敢拦着,但也难挡御史的弹劾。

尤其现在的御史头头还是魏征那死心眼儿,要是让他知道了,那还不把他给烦死。

所以,李世民皱着眉头说道:“那怎么可以,现下虽说万事皆安,但朕这时常出宫,也不叫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