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代工生产(1/2)
两人回到车间,王守武有些感慨,不由得向林强生介绍起了这些年国内发展半导体事业的成就和挫折。
目前国内的行业由“两霸”支撑,再加上无数的地方小厂,拼凑起了国内不强且产业零星分散的工业体系。南霸hanghai无线电十九厂(元件五厂拆分),北霸eijing国营东光电工厂(由电子管厂抽调一部分技术力量组建)。
在国外实行对华封锁的年代里,集成电路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是禁止向国内出口的。因此,在封闭的自力更生、计划经济年代里,这两厂的一度成为每年召开两次电子元器件订货会上最走俏的产品。当时一块-触发器要想马上拿到手,得要部长的亲笔批条。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在中国完全是卖方市场。七十年代上半期,一个工厂的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块,到七十年代末期,上无十九厂年产量才实破00万块,位居全国第一。
在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受国外迅速发展和国内“电子中心论”的影响,加上当时的价格偏高,一块与非门电路不断变价曾达到00元,利润较大销售利润率有的厂高达0%以上,而货源又很紧张,因而造成各地厂点大量涌现,曾经形成过一股“热”。
当时不少省市自治区,以及其他一些工业部门都兴建了自己的工厂,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在这期间,全国建设了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四机部直属厂有厂(永红器材厂)、厂(天光集成电路厂)、厂(东光电工厂)、厂(风光电工厂)和厂(韶光电工厂)等。各省市所建厂中有名的有:hanghai元件五厂、上无七厂、上无十四厂、上无十九厂、u州半导体厂、g州半导体厂、eijing市半导体器件二厂、三厂、五厂、六厂、ian津半导体(一)厂、航天部i安厂等等。
集成电路一经出现,随着设备和工艺的不断发展,集成度迅速提高。从小规模集成(),经过中规模集成(),很快发展到大规模集成(),这在美国用了年时间。而中国在初始发展阶段仅用年时间走完这段路,与国外差距还不是很大。
年中国第一块型电路在i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为了加速发展,中国接连召开了三次全国性会议,第一次年在京召开,第二次年在hanghai召开;第三次年在大三线ui州省召开。
为了提高工艺设备的技术水平。并了解国外发展的状况,在年中日邦交恢复一周年之际,中国组织了由人参加的电子工业考察团赴日本考察产业,参观了日本当时八大、东芝、三菱、富士通、三洋、冲电气和夏普,以及不少设备制造厂。原先想与谈成全线引进。因政治和资金原因没有成功丢失了一次机会。
后来改为由七个单位从国外购买设备,期望建成七条工艺线。最后成线的只有eijing厂,航天部han西骊山所和ui州都匀厂。
这一阶段年,从研制小规模到大规模电路,在技术上中国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只是从国外进口了一些水平较低的工艺设备,与国外差距逐渐加大。在这期间美国和日本已先后进入规模生产的阶段。
王守武向林强生介绍了这些,让林强生对国内产业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认识,总的来说我国起步的时间比湾湾和韩国要早很多,而且技术成就也比较高。但是后来发展则缓慢了下来。加上国内动乱和国外的封锁,耽误了技术发展的时间,国内的产业在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八十年代逐渐落后世界。而这个时间段,则是世界产业发展最快的一段重要时期!
现在林强生听完了王守武的介绍又有了新的想法,国内有着这么雄厚的半导体产业实力,虽然工业体系较为分散不成合力,分布也不合理。但是国内却有着大量成规模的产业工人和基础设施,再加上国内廉价的人工,2千人的大工厂每月所付的工资也不过20多万,成本优势很大。如今在国际市场上流行的是日本的大量低中段零配件和湾湾的低质量廉价代工。国内何不向湾湾学习,别的不说,肯定产品做得比湾湾还便宜!
他向王守武说道:“国内既然这么多生产单位,有没有可能拿出几家来和我公司合资。新公司采取1比1的股份形势,国内提供技术人员我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研发、先进的管理技术,建设几家生产成规模化的大公司?”
王守武听到林强生的建议后怔了一下说道:“你不是要自己建立一家半导体公司吗?怎么想到要和国内一起合资?”
林强生笑道:“我自己的也要搞,但是实在是缺乏技术人才和专业的工人队伍,可以预见到发展会比较慢!既然咱们国家有着这么好的基础我不如利用起来,这样对我自己的半导体公司的帮助也很大!另外。也许王副所长不知道,我在美国还有两家生产计算机的公司,一家名叫奔腾电脑公司,另外一家叫做康柏电脑公司,我已在香港注册了这两家公司,在国内两家公司的商标也审批下来了!”
“什么?你说康柏和奔腾这两家电脑公司是你的?”王守武大吃一惊的问道。
对这两家电脑公司他太熟悉了,目前半导体研究所正复制的美国微型计算机就有这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