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五行1(1/2)

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本源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有先天五行与后天五行之分。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认为宇宙自然人体是由五种本源条件或者属性(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相克相助、反生为克、滥多为克、反克)衍生变化聚散无穷所构成,随着这五个本源属性或条件的盛衰,而使得宇宙与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条件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有“特性属性条件论五行”和“德性论五行”之分。特性属性条件论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德性论五行包括仁、义、礼、智、信。

最早提出

《尚书》的《甘誓》与《洪范》

本源条件

金、木、水、火、土

1简介编辑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独创的,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物特性条件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条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成为融入五行生克学在内,影响至今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东方。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属南方。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属中央。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属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属北方。

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没有相克,就没有事物发生发展中的协调和平衡。相生保证了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证了事物发展的控制力和协调性。事物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类经图翼》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

运用五行的各种特性,以金木水火土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特征、形态、功能、表现等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类似,就把它归纳于哪一行中,分成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分门。

类作系统归纳,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理出五行规律,从而可以说明各类之间的联系及变化关系。[1]

2历史渊源编辑

五行是五种动态平衡的运动方式,而非实在的某种特定的元素,这个概念错了后面就全是错误中的错误。

蔡墨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属性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3],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东、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快穿反派大佬是我家的 星河之蛮尊 玄幻:开局被九位圣女逼婚 许我向你看(上) 恭喜王爷,王妃一胎三宝后改嫁了 四海之良人 阳尊 契约韩娱 久别相思而遇陌凉 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