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23节 绝户毒计(1/2)

大汉开元元年十一月初五,文昌殿,朝会。

刘威看着手上的几份折子,有些纳闷。

第一份是马正发来的紧急军报,马正部已经成功歼灭文州之敌,但溃散的蒙军残敌人并未进入阴平道,而是西向入藏地流窜,马正恐其入藏之后尾大不掉,希望准予追击。

第二份则是曹正发来,自从成都血战结束之后,曹正就带着一千本部连夜开拨嘉定,督办军务,征集船只,好载大军顺长江而下。谁知道那赵彦呐虽然胆小如鼠,却也不是泛泛之辈,竟然将整个嘉定的船舟搜刮一空不说,顺江而下的路上也是大势征集民船,还将那些船型过小、破旧的船凿沉的凿沉,烧毁的烧毁。

曹正去到嘉定之后,只得想办法在征集民船的同时,招募船工,以最快速度造出舟船来。这不,足足十日,方才回报说是已经备妥了五千大军的用舟。

还有就是礼部申请在除夕年节之时,邀请成都城内和峨眉山金顶的释道两家高僧大德来成都开坛讲法授道,另外就是关于过年之时的各种活动安排,比如说什么祭天、祭孔、祭雪、祭酒,甚至还要求在开元二年的三月举行首次恩科。

而后面的折子自然也是林林总总,不过由于知道刘威这个仙人陛下的脾气,大多都是总理大臣带着官员们自己拿了主意,然后把问题和处理结果呈上批阅。基本上刘威的批阅都是全数通过,很少有驳回,其中关键还是在于刘威在政务处理方面的能力不高。

刘威纳闷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手上的前两份折子。就比如说马正这份,既然你决定追击,那便追击好了,兵贵神速的道理难道都不明白,老子的浮光掠影白给你看了。而曹正的部分更是气人,既然凑不足舟船就早说嘛,如果你提前几日来说,就算让军士们沿着河道走,甚至是扎木筏搞漂流,这个时候也下去好几百里了。结果整整拖了十日才来报告凑不齐舟船,眼下呆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的赵彦呐最起码还有个几万大军,派五千人下去拣蛋啊?

就算我军手上握有天雷,可一路顺流而下,沿途的市县城池你不得不拿下来吧,而拿下来以后至少也要分点兵来把守吧。

长江三峡,本是天险。下则可顺势漂流,上却要纤夫人力拖拽。只是曹正脑筋稍微转不过的一个小弯,就延误了一次大好的战机。不过刘威也不好说什么,这个时代的军队体制和后世的军队体制自然是不同的,而曹正这种小心谨慎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反正当初计划之时,就已经把这种可能估算在内了。

至于典礼、祭祀、恩科的事嘛,刘威自然是没什么意见的,这个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众卿之中,可有熟悉藏地事务者?”放下手中的折子,刘威随口问道。

这问题问的虽然是“众卿”,实际上问的正是总理大人,当下就见丁黼出班答道:“臣略知一二。”

刘威道:“且道来!”

丁黼清请喉咙,这便开始了长篇大论:“陛下,所谓藏地,实为吐蕃诸部之统称。所谓吐蕃,实乃教尔,乃文成之后也。蕃者,波音,其地有番教自名为‘波教’……”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公元6世纪时,吐蕃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当然,其中最为著名的,自然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因此今日方有“吐蕃诸部实乃文成公主之后”的说法。

不过,只是数百年沧桑,唐灭之后,吐蕃国不成国,现下却又退步到了部落分居自治的社会形态,眼下吐蕃境内有十个较大的部族,其中为首者是为大酋长堪陀孟迦。

听着丁黼讲古,而且还是刘威不熟悉的部分,他当然还是有兴趣的,不过若是放任丁黼这么一直讲下去的话,恐怕时间不够,于是刘威直接道:“丁总理,可知道这吐蕃缺些什么。”

“缺些什么?”丁黼正讲到高兴处,准备举出例子来证明这些吐蕃人和原先的大汉属国匈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现在就应该也是大汉的藩属。谁知道被刘威这么一打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