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56节 货币政策(1/2)

内政方面,刘威除了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事外,其他的事自然是交给丁家父子去办。

不过两父子却没少给刘威找麻烦,隔三岔五的就往皇宫里面跑不说,不是来劝刘威省着点花钱,就是来找刘威要钱花。省钱的事情还好说,年前连续把成都一地和附近各县城、以及峨眉山上的寺院道观洗劫一空之后,得到的金银铜钱基本上那是以车来计算。尤其让刘威高兴的是,道观里面大多简朴,就是有钱道士们也多喜欢换成金银或钱引随身携带,而寺庙里面的和尚却普遍有铜钱情结。不但庙宇里面积攒了大量的金银铜器,甚至小金库里还存上了许多铜子儿,光是峨眉山一地就运回了二十多车铜钱。

关于和尚爱攒钱,尤其是爱攒铜钱的事情刘威恍惚间是知晓的,毕竟那个关于诚心的故事在未来可算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是说一个古代的寺院要造钟,派和尚们去化缘。有个年轻和尚运气非常不好,一路上只化到些吃食,直到最后一个盲眼的老婆婆才捐给了他一文铜钱。年轻和尚回来后由于只化到一枚铜钱而羞于出口,逐渐地把这事忘记了。直到后来,寺庙终于攒够了铜钱,把这些铜钱全化为铜汁铸种的时候,这才出了问题。说是那钟铸了两回,钟上面都有一个铜钱大小的沙眼。年轻和尚这才想起老婆婆给他的铜钱还没交出来,急忙将那钱找了出来,于是第三次不再有沙眼,这才把钟铸好。

当然,这个故事的目的和用意是为了欺骗广大信徒,只要诚心信奉佛祖,佛祖是不会忘记他们地,但刘威却从这个故事里了解到了佛徒们喜欢攒钱的事实,所以刘威现在可是很有钱的人。但丁家父子一个劲的劝刘威别乱花钱的时候,却是开口向刘威要那些铜钱,并且是全部的铜钱,因为他们觉得现在是时候制钱了,他们要制刘威朝的制钱——开元通宝。

宋代的制钱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杂税的经制钱(小钱,多是铁质钱)和大量交易使用的总制钱(大钱,铜质钱。),因此也合称为经总制钱。经制钱始于宣和四年(1122),系经制江淮荆浙福建七路诸司财计(简称经制使)陈遘所创,故名。靖康初(1126)废,建炎三年(1129)恢复,并固定其名色为权添酒钱、量添卖糟钱、人户典卖田宅增添牙税钱(每贯增收二十文)、官员等请奉头子钱(每贯收二十三文,续有增加,后固定为五十六文)、楼店务添收三分房钱等。此所谓辗转取积于细微之间,以助军费。绍兴五年(1135),孟庾提领措置财用,称总制司,又创总制钱。其名色更为细微,计有转运司移用钱、勘合朱墨钱、出卖系官田舍钱、人户典卖田宅牛畜等于赦限内陈首投税印契税钱、进献贴纳钱、人户典卖田业收纳得产人勘合钱、常平司七分钱、茶盐司袋息钱、装运司代发斛斗钱、收纳系省钱物头子钱、官户不减半民户增三分役钱、二税畸零剩数折纳价钱、免役一分宽剩钱等。经总制钱一部分属增税,一部分则属移用某些财政专款改充经总制“窠名”。

经制钱和总制钱两者皆先桩管于各州,每季起发赴行在。成为南宋财政上重要收入,由于经总制钱岁无常入而有常额,额一不登,必然巧立名目横敛,使民间受害。北宋凡九帝三十五个年号,而北宋通宝中有二十六个年号铸钱。自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以后,除按年号铸钱文外,还在钱的背面铸上“元、一、二、三、四……”等字,标明系该年号中第几个所铸,是为我国最早的纪年钱。史家公认,宋钱在通宝钱流程中是最复杂和最精致的。

对于造钱这个事,刘威虽然不太熟。但怎么说他也是看过《雍正王朝》的,知道铜钱的成色关系到一个王朝是否强盛。比如说《雍正王朝》里面就说过,清顺治时代的铜钱就是铜七铅三,到了康熙朝由于国内铜产量的减少变成了铜六铅四,到了雍正朝。雍正这个承继之君为了整顿和挽救他老子丢下来的烂摊子,一度想要把铜钱的铸造比例降到铜铅各半。

铜钱这个东西,并不是一定要使用铜铅合铸才好。实际上纯铜才是最好的,放铅之后铜钱反倒不耐磨和容易锈蚀,并且铅放得越多,钱烂的越快。

铸钱采用铜铅合金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由于从远古时代就开始采集铜矿,并且春秋战国就是青铜器时代,因此把大量的铜矿都给采伐干净,到了宋朝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一个铜匮乏的国家了。铸铜钱的时候放铅进去,不过是为了节省铜料。

中国缺铜的这个问题在宋人眼里可能是个大问题,但后世人眼里却根本就不是问题,谁不知道澳大利亚物产丰富金银铜铁还未有人开采,更别说近在咫尺的日本就拥有储量丰富的铜和银!

因此,丁家父子的制钱计划得到了刘威的首肯,但刘威却是要求他们从现在开始进行筹备,仅仅筹备而已。总理丁黼向来是个不耻下问的主儿,当然要询问为什么不立即开始制钱的事情。要知道新朝制新钱,这可是题中应有之意,但凡那些立了朝而没能力造新钱的政权都是立不住脚的政权呀。

刘威解释不立即制钱的原因有三:一是造新钱容易,如何制定货币汇率和政策难,让他们筹备的意思就是先拿出货币的兑换汇率和货币政策。对于这个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