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826 无心插柳2(2/2)

在各地官员眼里,皇帝的驾崩就不仅仅是死了一个人,而是标志着一个旧格局的消亡,新时代马上要来临。

春江水暖鸭先知,官员就是鸭,政治风向稍有变动他们立刻就能感觉到,并马上做出相应的对策。这次的风向不仅仅是稍有变动,简直就是逆向。

小皇子不满一岁,不管有没有遗诏,和手握重兵、占据着特区的齐王比起来都显得太单薄了。

比出身,齐王也是皇子,甚至更正。比年纪,齐王正值壮年,登基就是亲政,不用假任何人之手。比功绩,齐王征过辽、灭过夏,不管是不是仰仗凉王和新军,反正环顾大宋没人能望其项背。

现在更不得了,还有了政绩。在他的统领下,刚刚被征服没多久的西夏土地就迅速得到了恢复。据说银州城建得又高又大,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内地民众跋涉千里趋之若鹜的也不在少数。

即便边关各州府都严禁宋人北上,但架不住有特区。兰州城彻夜开着城门迎接拓荒民,为他们提供临时居所和一口热饭,凑够二百人才会组织当地民兵护送前往银州各地安家落户。

就连开封城内这几个月也少了许多流民,甚至不少街头混子都凑到一起筹些钱款,拖家带口的北上,试图搏一把富贵。

要问大家为何那么热衷去荒凉的北地受苦,还不是受甘凉路的影响。当初敢冒险的人十有**都发了财,最次也是坐拥百十亩低的自耕农,其中拿着钱回到内地城市显摆的也不在少数,当然也有来开封城的。

发财的事迹向来被人们喜欢,一传十十传百,经过一番添油加醋,甘凉路已经成了神话,但凡是个混得不太如意的人就想去试试。

可惜时不我待,过了这个村再想靠一腔热血白手起家就不那么容易了,现在的银州怎么看怎么像前些年的甘凉路,有了之前的榜样,鼓起勇气搏一把的人必须翻了好几番。

但最主要的因素还不是齐王的优秀,而是他背后站着的那位凉王。这位军功政绩样样顶尖、民生经济门门优秀,齐王和他比起来只能甘拜下风。

其实很多官员心里都明白,齐王身上的光环有不少都是凉王故意送的。说起来凉王也确确实实是齐王的老师,太子太保的封号至今还顶在他头上。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