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阳关(1/2)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bu;王之涣凉州词

姑妄言之姑听之,不喜听之自走之。

玉门关,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

谁能想到几百年那个热闹的边境小城:暮色降临,远处叮咚作响的驼铃声,向守关的将士表示自己商人的身份。

火把之下,警惕的士兵打开厚重的城门,迎来这只将要去往遥远的另外一个国度。布囊中包裹着民窑抑或官窑中烧制的精美瓷器,巧夺天工。木盒之中又陈放着上好的茶叶,细细一嗅沁人心脾。

这支商队进入城中,发现不大的城池内部,早已人满为患。

有黄皮肤,黑头发的国内商人,操着一口纯正的安徽话,山西话责骂那个不小心在卸货时差点打碎瓷器的伙计,伙计吐了下舌头放下收拾好的货物,极有眼色的帮其自己的同伴。

也有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说话永远是一个腔调,半生不熟的中文蹩脚之极,可却也抵挡不了招呼中国有人一起吃烤全羊的热情。

围着篝火,中外商人小心翼翼的拿自己的香料交换被称为东方神奇树叶的茶叶,极其小心的取出几片泡在水里,啜饮上一口满脸满足,中国商人拍了拍老外的肩膀:“兄弟啊,出了这玉门关,走出这片沙漠,一直朝南走,内地茶叶多的是啊。”

外国商人一脸好奇的问道:“这么神奇的饮品天朝内地还有很多,天呐,不可思议,完全不同于咖啡的神奇味道”

中国商人哈哈一笑。

宴会到达高潮,载歌载舞。

清脆的风琴声,低沉的二胡声,穿过城墙之上驻守边关的士兵,环绕着这片沙漠,久久不绝。

漫天黄沙扑面而来,打的人脸颊隐隐生疼。

当年那驻守士兵的城池早已消失不见,风沙之中裹挟的碎石头,在风中滚来滚去,诉说着往日的繁荣。

自那日,脚踩天龙力迎天雷之后,已经距今快有两个月的时间。

当晚,方然查探杨栾卿府宅,果然被软禁起来,想要逃脱可有一个年纪尚小的杨秀娥,颇为不便。而杨栾卿自身也不赞同逃出京城。

朔州城内自己故乡的根已断,而今他要呆在这繁华的京城,做那小妮子的根。

方然无奈,于是接手已经为他准备好的事项,加入西征的大军之中,浩浩荡荡直奔新疆。

眼前站的这个士兵是途经甘肃时,被朝中官员知会了一声,还以为是哪个官员的后代吃饱了撑的,不靠祖辈功蒙荫,跑到边关来吃沙子捞些军功好步入仕途的官家子弟的左宗棠,对此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谁都懂。

可这一路走来,未曾见着官家子孙叫一声屈,一时兴起为其安排的一名卫兵,方然本意是想拒绝,可实在拗不过这个久征沙场铁血官员的简单粗暴。

还记得这名士兵刚到自己跟前时的一番自我介绍:“方大人你好,我叫杨大,是一名自愿从甘肃临时编排进军队,入玉门收新疆的一名普通士兵。家里有有一亩三分地,腿脚不怎么灵便的爹、娘老来闲不住,还在伺候那一年交过租子,一家人勒紧裤腰带勉强吃饱的黄土地。家里还有一个读死书,死读书,二十几人了,去年才考中了乡里的童生,于是踌躇满志把自己“杨二”这个名字改成“杨等风”的弟弟。”

这一番自我介绍恨不得把自己家祖宗十八代都从土里就出来,给方然说:“看,方大人,我家室很清白。”

这日子处的有点久,习惯了这名有点胆小,有点奸猾的老兵油子的碎碎念,也就逐渐了解杨大一家的情况。

按照杨大的说法,他自己从小没上过私塾,能挨老学究板子的生活,那是地主家孩子才能有的享受。

他爹给他说:“杨大啊,你现在也十七八九的人了,古话说得好男儿十八,替父当家一天在这庄稼地里撅着屁股干活也没啥大出息,你弟弟哭着要上私塾,要不你就去当个兵,爹不求你上战场杀敌,立下什么汗马功劳,当兵官府一年能有好几两白花花银子的补贴,要不你就去吧”

于是便奔着那几两银子去了,这一奔就是好几年。

前段时间,听说左宗棠左大人在朝堂上力排众议,朝廷终于下定决心终于要收回咱们的新疆。到了咱们甘肃,左大人的麾下的军队决定在吸取当地一部分军事力量,每名自愿加入收复新疆大军的士兵一年补贴十两纹银,于是他又加入了湘军,浩浩荡荡入天山,收新疆。

方然神游物外好久,发现这个如影随形的亲卫杨大居然也在走神,拍了拍肩膀,这才回过神来。

“想啥呢,整个一大爷们,想家里娇滴滴的媳妇呢啊。”被西北风沙刮一段时间后,仿佛连人的心胸,嗓门都能给你刮大,刮豪爽。

“大人,你可别开玩笑了,我在外这么多年也没多少积蓄,哪有姑娘能看上我啊”

“嘿,果然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