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七章 雨幕闲情(1/2)

空旷的岩穴里布满回荡着雨幕落在山林之上细碎的覆信。

杨不留闻声被火焰灼烤得噼啪作响的木柴的呼号,她坐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颇觉兴味地托腮歪头瞧向橘红色火光里的诸允爅。

肃王殿下的这幅好皮囊皎洁如月,潇洒淡薄,眼尾的痣仿若盛满了火光炙热,眼珠里揉碎了广袤的星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杨不留也乐得流连于这位小王爷的美貌,一双招子玉墨分明,没掺杂丝毫过剩的情绪,就只这么定定地瞧着诸允爅,瞧得肃王殿下心底说不清道不明地生出了丝丝缕缕的情绪。

诸允爅忽而清了清喉咙,问了一句,“为何后续审理赵谦来有关三年前纵火案时,你不曾过堂,也不曾多言问询?”

杨不留一怔,顿了片刻,“我师父不是往申告冤情了吗……有何问题有何进展,师父都已同我阐明,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可杨捕头是你父亲,不能亲临听审,你不会感到心愤难平?”诸允爅盯着杨不留拿着干柴无意识地戳着火堆的手,略一皱眉,“……你不感到不甘心吗?”

“感到。但我现在在衙门做事,理应有所回避,温大人重审旧案时,我师哥不是也没往吗?”

杨不留苦笑。

“也许殿下会感到我冷淡无情,但我……认真不知道此时我该作何反响……”

诸允爅默不作声。

杨不留对于他父亲的冤案从未生出报复的仇恨之心,她想要的只是本相,只是洗刷杨謇的冤屈,只是弄明确当年杨謇无奈赴逝世的原因。

“现在得知赵谦来诬陷栽赃,却仍不知三年前的本相……”杨不留哑忍的叹了口吻,而后云淡风轻地一笑,“三年前之事既然能费尽周折掩盖得几乎不留痕迹,便足以证实此案牵扯之事非同小可,赵谦来若想在隔墙有耳之下保住生命,要害的情况自不会说。”

诸允爅看向杨不留干净分明的眼睛,思及三年前的往事,似也感到历历在目。

“三年前啊……”

“我记得三年前镇虎军在北境有一场大战……”杨不留攥着拳头,拇指在食指指腹上搓了两下,仔细回想,“当时东北边境也有异动,虽未公示,但派了一小队人马到广宁府收购了大批的夏枯草和鹤足老鹤草。不过北境告捷之后,卫所那边就传来消息说鄢将军带亲兵突袭,大破敌营,战事也就没了动静。”

诸允爅倒是第一次听说三年前广宁还有过此番经历。他略一思索,片刻后轻笑,“你知道的倒还不少——那你可知,为何三年前北境大战,镇虎军伤亡惨重?”

这个杨不留确实不敢妄语。她偶然往西进些广宁府采不到买不到的药材,时常听往来客商闲聊些骇人的大事。三年前北境大战之后就听说是镇虎军里出了位智囊头衔的叛徒,逐个攻破北境防御,直等到回京述职的肃王殿下赶回宣同府才得以扭转战局。

但“叛徒”二字着实难以进耳,尤其是对于诸允爅这样率兵征战之人——杨不留索性摇了摇头,假装自己什么都未曾听说的样子。

诸允爅思绪回了北境之地,也没看出杨不留的假话之举是否高超,他视线落进含混了天地的雨幕之中,眉尾不自觉地轻轻跳动,万般情绪暗躲其中。

“当时我回京述职,因察觉北境异动,特吩咐智囊驻守军营……成果没料到,本该逝世守阵地的智囊却叛投了敌营——”诸允爅摇头,拇指摩挲着手背上浅浅的疤痕,“本认为是个手无缚鸡之力才干尽顶聪慧的谋士,没想到却是安插在我身边数年的棋子。若是我能早些创造……”

诸允爅忽觉胸口烦闷,鼻子酸涩,他转眼瞧向杨不留一副安静地看着他的神情,忽而感到错愕,半晌之后哭笑不得地乐。

“不是说你呢么?怎么又绕到我这儿来了。”

杨不留弯着眼睛轻笑,低头挑起火势小了些的柴火。

诸允爅顺势帮她添了一把柴,转而又揣摩这个不爱好旁人探究她心思的小仵作。

“你不信任本王?”

杨不留被他问得一愣,“怎么会呢?不信任殿下我怎么会将我爹的冤案禀报给殿下?”

诸允爅淡淡地瞥了她一眼。

“那你为何总对自己的愁绪痛处避而不提。”

“……?”杨不留一头雾水,“这跟信不信任有什么关系?”

“不信任如何彼此懂得,不懂得……你如何能助我在广宁立足,我又如何帮你彻查旧案?”诸允爅唇角微微一翘,“考考你,关于本王,你知道些什么?”

杨不留一头雾水,按部就班道:“北明皇三子,统领北境镇虎军,母亲是宫中的宁妃娘娘,同胞兄长昭王殿下在朝中颇有权威,足以与太子殿下分庭抗礼……”

“这些众人皆知的东西不必再提。除此之外呢,就没什么特别的?”

杨不留见诸允爅点头示意她持续,只能硬着头皮开端回想自打在“鬼树林”里与他相遇时的情景。

“怕鬼,怕疼,生病卧床的时候会哼唧,不会挑衣服,由于带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