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阿钦斯克的人们(1/2)
阿钦斯克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城市,在鄂毕河支流丘雷姆河右岸同西伯利亚大铁道交会处,距离州首府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约184公里,人口约11万。
它建于1682年,附近有全国最大的褐煤田,纳扎罗沃、别列佐夫、伊塔特等为主要产地,铁路枢纽。
建有全俄最大的氧化铝厂,还有食品、炼油和云母加工厂等。
市南的纳扎罗沃建有大型火电站。
附近的别列佐夫斯科耶正兴建大型露天煤矿,并同步建设全俄最大的坑口火电厂等。
放逐的爱沙尼亚人用了十四昼夜才到达阿钦斯克,是什么东西在这绝望的路途中支持这些人活下来的那不是信仰,而是仇恨所带来的希望:这些家伙快完蛋了今年就会发生战争,秋天我们就能返回故乡。
无论在西方世界,还是东方世界,任何一个过着和平生活的人,对于关在铁笼子里的这些人的这种想法都不可能同情,不可能理解,也许还不能原谅。
命运已经使忍耐达到最高点,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爆炸性的、武装警卫也无能为力的最高点,一般地,如果一个制度是不讲道德的,那么它属下的臣民也就可以对它不承担任何义务了。
但是,没有人哭,谁也没有哭,仇恨能够烧干人的眼泪。
当时的爱沙尼亚人在路上也考虑另外一件事:西伯利亚人将怎样迎接他们
西伯利亚人对放逐来的波罗的海沿岸人是进行掠夺的勒索他们,一件皮大农只换给半水桶土豆,因为事先对西伯利亚人进行了宣传:运来的都是些坏透了的富农分子。
但是,从火车上下来的富农却个个衣衫破旧,被折磨得不成样子,身体检查时俄罗斯护士们意外地发现这些妇女都很干瘪瘦弱,她们抱的孩连一块干净尿布都没有。
爱沙尼亚人被分配到人烟稀少的集体农庄去,当地的西伯利亚农庄妇女背着领导给这些特种移民送来她们仅有的东西:半公升牛奶、一块菜饼或者一块黑面饼,这时候,爱沙尼亚的妇女们才流下了眼泪。
但是,当地除了农妇之外,当然,还有当地的积极分子,他们却真相信运来的都是法西斯余孽,而且这些坏蛋还不愿意劳动,不愿意为把他们从资产阶级奴役下解放出来的国家出点力气,真是忘恩负义。
应该把你们统统淹死,积极分子对放逐者这样喊叫,然后积极分子也就成了这些人的看守,监督他们劳动,积极分子早已预先接到命令:一听见枪响就立即组织对这些人的围捕。
在阿钦斯克车站上发生过一次有趣的差错,比利留斯地区的领导为了给本区楚雷姆河沿岸几个农在增加人力,贿赂了押解人员,买了十车皮特种移民,共五百人,并且迅速地把这些人转运到了距阿钦斯克一百五十公里外的楚雷姆地区。
可是按计划这些人是要运到哈卡斯自治州的萨拉林斯克矿务局的,矿务局在等待补充人员,可人已经被卸在集体农庄里了。
这些农庄前一年每个劳动日的收入平均只有二百克粮食,入春以来这里的粮食、土豆全吃光了,各村一片饿牛的叫声,奶牛像野牛一样冲向半腐烂的干草。
因此,农庄只能给新来的人每人预支一公斤面粉作为一星期的粮食,这并不是对放逐者的歧视和克扣,这点预支已经十分合理了,它几乎等于未来一周的全部工资。
刚离开故乡的爱沙尼亚人不禁大吃一惊,不错,农庄附近的波利诺耶村里就有几座大粮仓,仓里的存粮年年增加,一直没有安排外运,但这批粮食已属于国家,不是农庄财产,周围的农民在饿死,却不肯从那粮仓里拿点粮食分给大家吃,因为那是国家的。
农庄主席巴什科夫自作主张从仓库里给那些尚未饿死的社员每个人分了五公斤粮,他为此被判处劳改,粮食属于国家,缺粮只是这个集体农庄的事嘛。
强制迁移来的爱沙尼亚人在楚雷姆农庄里挣扎了大约三个月,怀着迷惘不解的心情学习掌握一条新的生活规律:要么去偷,要么饿死他们以为会永久呆在这里了。
突然,一道命令,又把他们全部召集起来赶到哈卡斯的萨拉林斯克区去,那里矿务局的主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补充人员。
哈卡斯本地人很少,各村几乎全是流放来的人,每村都有个警卫部,到处是金矿,到处在钻探,矽肺在蔓延。
但是,送到金矿场的人还不算是最悲惨的,真正悲惨的是那些被强行编入淘金劳动合作组的人。
淘金工人听起来多么诱人像是在闪着金光、散发着金粉,但是,任何概念都十分容易地被歪曲了,当局知道这些特种移民不敢反抗,所以就把他们赶进这种合作组,让他们去开采那些政府由于无利可图而放弃的矿场,那里已经没有安全设备,经常像下雨似地流着水,劳动艰苦,挣钱很少,只因为国家舍不得放弃这一点点金子,才叫这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去把它舔干净的。
劳动合作组属矿务局淘金科领导,矿务局只知道下达计划指标,要求完成计划,根本不想想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校草偏宠:吻安,宝贝
全娱乐圈都能听到我的心声
国民男神狠妖孽:军少,霸上瘾
入赘王婿
锦心绣手
万古第一剑
从贞子开始制作怪谈游戏
少年将军之霍去病
超常少女正在全力破坏我的日常
吻上不良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