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一章 二战越南(1/2)

1940年6月,面对德军的铁蹄,轮到法国品尝沦为阶下囚的苦涩了。

不过,德国人还算给法国面子,没有瓜分法国的殖民地,因此在距法国万里之遥的越南,法国海军中将让-德古仍然继续当他的印度支那指中南半岛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总督。

即使个月后日军侵入越南,他也只是以印度支那总督的名义向日军投降,总督的位子却保住了,法军作为殖民军,也仍然留在越南。

日军为何允许法国的势力继续留在越南呢这主要是因为日军将战线拉得太长,以至于当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取代法国的统治,控制整个中南半岛的局势。

另外,日本还得照顾一下盟友德国的面子,毕竟当时的法国维希政府由德国罩着。

再加上越南的法国殖民政府面对强有力的日军,不得不有所退让,日军就更乐得维持越南的现状了。

当然,为了控制并逐步削弱法国在越南的势力,在侵占越南之初,日军还装模作样地与法国殖民政府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名为共同防御,实则是借法国人的力量统治越南。

法国殖民政府虽然看穿了日军的企图,却也无可奈何。在法国本土的维希政府对日军在越南的行动也只能忍气吞声。

就这样,越南一时间呈现出日军与法军双头统治的局面。

被法国殖民统治了数十年的越南人民,现在又被日本强行绑上战车。越南原本尚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濒于崩溃,这也为埋下了伏笔。

日军侵入越南后,实行统制经济,把越南变成了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料来源。

大米、橡胶、煤炭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运往越南北部。

当时的越南南方名义上由法国殖民政府控制,日军取得这些战略物资,便是假法国殖民者之手。

按日军的统制经”政策,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大米供应量从15公斤骤减至公斤。

越南人在一省范围内一次不得运输超过50公斤的大米。

收购大米的行动由各省银行和大米协会垄断

这些政策意味着:

一,减少了大米的供应总量,从而可以征收更多的大米。

二,城市居民没有余粮援助亲友。

三,禁止了粮食的流通,也就是,当一地发生饥荒后,外界没办法进行救援。

越南农民一般都有贮存大米以备荒年的传统,但日军的义务售粮制度却让这个传统难以为继,农民家中只能保留少量大米,其余全部被征收。

日占时期,越南人民最不堪忍受的重负中,义务售粮制度居于首位。有的农民因交不起规定的大米数量,被迫以三倍于义务售卖的价格购买大米,然后再交给日军。

征收上来的大米,除了供应在印度支那的日军,也供应远在中国、缅甸、太平洋岛屿,甚至日本本土的日军。

此外,日军还将征收上来的部分大米高价出售给城市居民,大发其财,然后再用这些钱购买其他军用物资。

法国殖民者也有自己的算盘,那就是积蓄力量,寻觅时机,待盟**队登陆中南半岛,再起身呼应,驱逐日军。

为此,他们在为日军搜集粮食的同时,自己也大量储存粮食,以备来日。

就在日军和法国殖民政府加紧搜刮越南人民之时,在1944年春夏之交降临了。

194年,受旱灾和虫灾的影响,越南北部的粮食大幅减产,不过这时日军的征粮力度还没达到顶峰,加之人们家中还有一点余粮,因此尚可勉强应付。

可到了1944年,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很多人在前一年将留作种子的大米吃掉,导致水稻的播种面积缩不少,越南的粮食供应顿时吃紧,北部沿海的部分地区开始有人饿死。

而到了月份,台风给越南带来暴雨,涝灾导致很多地方粮食绝产,从1944年10月开始,饥荒终于在越南北部爆发了。

当时的越南北部,衣衫褴褛的农民挈妇将雏、离别家园四处流浪的情景随处可见。

有的人走着走着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成千上万的家庭、家族和村庄绝了户。

一直持续到1945年5月,饥荒遍及越南北部各处,包括能够从海洋和森林获得食物的地区以及靠近城市的地区,最严重的是北部沿海各省。

太平省死亡比例,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红河三角洲的死亡率也非常高。河内和海防郊区的死亡率虽然与邻近省份相比要低一些,但也达到相当比例,少则近一成,多则近三成。

面对饥荒,日军和法国殖民政府不但不救灾,反而加紧搜刮、储存粮食,他们宁可把粮食存到发霉腐烂也不发放给灾民。

如当时的印度支那总督、法国海军中将德古便声称:“要储存50万吨大米。”这自然使市面的粮价更上一层楼。

除了日军与法国殖民政府的征粮行动,造成此次饥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用黄麻替代其他农产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戏说顺治 婚姻惹上身 开局获得助鬼为乐系统 大唐妖王 风流蛊神 绝代狂妃,腹黑王爷要定你 夺盛 好莱坞巨星XX史[穿越] 极恶空间 超能:我有一面复刻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