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52章 打土豪是致富捷径!(2/3)

日前,派人参军,送来粮草,在下全部登记造册,请殿下过目。”

“嗯。”

刘辨接过名册,展开浏览。

首列便是新野邓家,依旧是最早一个派人参军,又提供粮草的世家。

其次是阴家、李家

荀彧是以先来后到的顺序排列,对于越靠后的家族名字,即便是刘辨也有些模棱两可,甚至某些家族,他从未听过。

刘辨一边浏览名册,一边听着荀彧汇报:“截至今日,各家族派人参军者共计八千六百三十四人,已全部送往文远处,由他负责训练。”

“这些人虽然出身士族,各个脾气不小,但殿下可以安心,有文远在,必能镇得住他们,军队绝不会出任何问题。”

“嗯。”

刘辨缓缓点头:“很好。”

旋即。

继续浏览名册。

毕竟,这同样是一份详细的南阳士族名录,对于后世的学者而言,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军师联盟帮助自己在汉末求生、发展,而自己则力所能及的提供一些史学资料。

“此外,咱们还收到粮草共计一十八万八千六百三十三万石,其中新野邓家提供七万石粮草,据说邓同一家便提供了三万石,其余粮草则是邓家凑出来的。”

“嗯。”

刘辨云淡风轻地道:“邓家还不错。”

荀彧继续道:“至于其余士族,则不尽如人意,有些家族坐拥良田过万亩,却仅仅提供数千石粮草,而且大都是三年以上的陈粮旧米。”

刘辨抬眸望向荀彧:“文若,名册下方的‘三’字,可是三年以上陈粮旧米的意思?”

荀彧颔首:“没错,正是此意,在下全部标注清楚,以便殿下查询。”

“很好。”

刘辨对荀彧的工作能力非常满意。

他清楚自己接下来的动作,因此已经分门别类的排好,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刘辨展开最后一点竹简,“宛县孔氏”的字样印入眼帘。

“咦?”

刘辨不由好奇,随手翻回,与此前士族数据进行对比:“文若,这个宛县孔氏怎么回事?明明派兵不少,粮食也不算少,因何落于此处?”

“哦~~”

荀彧明显早有准备,对答如流:“其一,自是因为孔氏来得比较晚,截止当日方才赶来,他原本便是宛城豪族,若是真心归附殿下,理应排在前列。”

刘辨缓缓点头,深以为然。

荀彧继续:“其二,据在下所知,孔氏乃是宛县豪族,家资颇丰,甚至连宛县朱家都难以匹敌一二,其家以冶铸为主业,发展至今,家资早已过亿。”

“可殿下仔细瞧瞧,此人仅仅提供了数百私兵,而且尽皆三十岁以上者,须知冶铸当以壮劳最佳,三十岁往上者在孔家只能打杂。”

“再者”

荀彧从细节着手,分析得头头是道:“孔家提供的粮草于其家资而言,不成比例,甚至少于宛城朱家,而且尽皆陈粮旧米。”

“在下以为,孔氏态度有异,并非真心支持殿下,此举不过迫于形势罢了,因此将其列于最后,且着重标记,以备日后观察,再行定夺。”

这便是打入待定区的意思喽?

有点意思。

刘辨细眉微蹙,喃喃自语:“孔家?”

此刻,军师联盟的声音跟着响起:“辩爷,此孔家非彼孔家,它跟孔子家族可没有半个铜板的关系,你千万别误会了。”

“历史专家查阅了资料,宛城的这个孔家祖先源自魏国人,当年秦国讨伐魏国时,孔氏便被迁徙到了宛城。”

“孔氏族人以冶铁为生计,史料记载,孔氏族人在宛城‘大鼓铸’,西汉时便已经富到有数千金的家产,秦汉时期以冶铁为生的商贾,全都富得流油。”

“此外,汉武帝元狩四年,将盐铁收归官营,次年任用大商人东郭咸阳和孔仅做大农丞,管理盐铁业,这个孔仅便是孔氏族人,后任大司农。”

刘辨惊诧:“孔仅出自宛城孔氏?”

军师联盟极其肯定:“没错!正是宛城孔氏。”

嘶~~~

刘辨倒抽一口凉气。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孔氏,祖上居然有大司农?

可惜,这样的豪族官员难以持久,庇佑得了一时,庇佑不了一世,远不如累世官宦,外加经学影响的士族,更加持续。

“而且辩爷”

军师联盟再次提醒道:“咱们以后肯定会攀科技树,冶铁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如果能把孔家的冶铸作坊搞到手,对于将来咱们攀科技,大有裨益。”

“史料记载中的‘大鼓铸’,按照专家推测,乃是一种鼓风冶铁炉,这种技术即便在东汉也不落后,足以证明孔氏的冶铁技术一流。”

南阳是东汉非常富庶的一个郡,不仅地域辽阔,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更是当时闻名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