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15章 司徒卢植,正式上线!恶来典韦,何去何从?(2/4)

司徒,正合时宜。

旋即。

刘辨返回上首落座,待卢植平复心情后,方才直奔主题:“想必二位已然明白,朕今日唤汝等前来,是为何事。”

杨彪揖了一揖:“如果臣猜得不错,应该是为古今文经之事。”

刘辨颔首,点了点头:“没错!自朕正位回宫以来,参与公车署考课者不计其数,为朝廷甄选了大量人才,否则朝廷难有今日光景。”

“不过,经学一事,素来有多种流派,不同问题,会有不同解读,难以产生标准答案,更别提答案的公信力。”

“正因如此。”

简单交代一下背景,刘辨顺势引入正题:“才有了朕征兆天下大儒入京,咱们趁着这個冬日,好好辩上一次,求同存异,出一份公认的经学模板。”

“不知二位,以为如何?”

“理当如此!”

卢植毫不犹豫地点点头,拱手抱拳:“陛下,臣这些日子,虽然避世隐居,但同样没有闲着,而是博览群书,研习经学。”

“臣与康成皆乃大儒马融门下,康成古今兼修,至今已然大成,臣耽误了数年,虽稍有落后,但亦觉古今兼修,方才是儒学正道。”

马融原本便是古今兼修的鸿儒大家,郑玄一心向学,同样是古今兼修的集大成者,更是创出了郑学,扬名天下。

卢植深受这二人的影响,自然不再偏执于古文经学,而是要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才能真正成为儒学大家。

紧跟着,杨彪同样一揖作礼:“陛下,我弘农杨氏虽然世代研习《欧阳尚书》,但臣幼时,家父便教导臣,须博采众长,方能领悟经学要义。”

“是以,臣自幼便是以《欧阳尚书》为主,当年与卢公等人攥写《东观汉记》时,更是深受其影响,兼学古今文经。”

熹平年间,杨彪因博学多闻,被公车征为议郎,在其任内,曾与马日磾(d)、蔡邕、卢植、韩说等共同续写《东观汉记》。

马日磾、卢植皆师承马融,马日磾更是马融的族孙,绝大多数经学皆承自马融,自然是古今文经兼修的鸿儒。

蔡邕、韩说、杨彪虽是今文经学者,但其人皆属于博学多闻,汲取百家之言的智者,在儒学造诣上,虽不如郑玄、司马徽乃是集大成者,但亦有融合古文经之兆。

是以!

在这种古今文经已有融合之兆的环境下,刘辨想要集合古今文经精华,出一版官方版的教材,可操作性极强。

“太好了!”

这可当真是意外之喜啊。

甚至,将刘辨心中最后一点顾虑,都打消了:“既如此,那么数日后的辩论会,便由二位爱卿,以及司马徽、郑玄为评审。”

“咱们要将五经内容,逐篇进行辩论,将古今文经学派对于其中内容,有争议的地方,能解决的,当庭解决,不能解决的,全部记录下来,求同存异。”

卢植皱了皱眉,心下大骇:“陛下,五经内容极其庞杂,只怕这项工作会耗时费力,非得数月,甚至逾年不可为。”

“恩。”

刘辨早有预料,点点头:“所以,咱们的第一步,是要求同存异,快速寻找有争议的点,然后将共同点摘出,出一份五经初版,以供天下学子求读。”

“今年解决不了的争议点,待来年得空时,亦或者后年,大家再次齐聚,继续辩论,以求解决争议,将其纳入官方教材,形成第二版。”

“朕相信!”

言至于此,刘辨难掩兴奋之情,铿锵言道:“古有愚公,日复一日,可以移山开路;今有众卿,年复一年,必可融合古今!”

卢植能从皇帝陛下的话中,感受到他融合古今文经的决心,不由为之惊叹,当年那个行为轻挑的少帝,莫非是其故意装出来的?

也许!

眼前这位年少的皇帝,当真可以再次振兴汉室,开创盛世太平。

一念至此,卢植当即拱手抱拳:“臣卢植,必不负陛下厚望。”

毕竟,如今的他可是司徒,掌管教化民众,这融合古今,令天下儒生共成一体,乃是他分内之事,义不容辞。

杨彪虽是太尉,但同为当世鸿儒的他,自然要鼎力相助:“陛下放心,臣杨彪必全力相助卢公,完成融合古今之大业。”

“恩。”

对于二人回答,刘辨非常满意。

最后一点疑虑打消,这件事自然可以提上日程。

跟着,刘辨从龙案右上角,取出一沓资料,递给卢植:“卢卿,此乃朕拟的古今文经辩论会之纲要,你拿回去好生研究一下,争取早日展开辩论。”

卢植双手接过一沓纸版资料,心中万千感慨:“陛下放心,臣必好生研读。”

望着二人躬身离开的背影,刘辨暗松口气,悬着的心彻底放下来。

与此同时,直播间网友同样沸腾起来:

“普及教育迈出关键一步,希望大汉子民也能享受与现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