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回 入宫面圣(1/2)
杨承应进京的消息,不但满朝文武,连满城百姓都已经知道。
压根不用东厂故意散播消息。
其实曹化淳也知道。
但在崇祯面前,他毫不迟疑的撒谎,目的是提高自身和东厂在崇祯心目中的地位。
如何看待杨承应,庙堂和江湖大不相同。
这位勇敢抗击东虏的「英雄」,随着岁月变迁,在江湖上已经变成了田承嗣、李怀仙之流。
在百姓眼中,杨承应的辽东镇就是唐末的河朔三镇。
只是在个人观感上,接触或没接触过辽东军的百姓,都没有对待东虏那么抵触。
朝堂就复杂得多。
有厌恶的,有羡慕的,有想取而代之的……
每个官员因出身和境遇不同,对杨承应的看法也不同。
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做,杨承应已经来了。
崇祯十年二月初七,杨承应率众于当日上午抵达京师城下。
一万军队驻扎在德胜门的城外。
百姓远远看去,只见辽东军帐篷林立,鹿角相连,与平素见到的军队完全不同。
杨承应在营寨中,等候着皇帝的召见。
先公后私嘛。
杨承应穿着皇帝赏的赐服,神态平静。
与他不同,在一旁的朱徽娴显得有些紧张。
「殿下别紧张,没事的。」
杨承应扭头看向公主,伸手轻拍她的手背。
「以前倒是希望将军面圣,当面把话说清楚,消除彼此误会。」
朱徽娴紧张地说道:「哪知越靠近京城,我的心反而越慌。」
「近乡情怯,理所当然的事。」杨承应安慰她。
这时候,穿戴整齐的洪承畴进来了。
他向公主施了一礼,然后对杨承应道:「殿下,宫内派曹化淳做传旨太监,召周王入宫面圣。」
「呼……」
杨承应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再站起身。
「殿下,看曹化淳的意思,我不能陪你进宫。」
洪承畴小声道:「不过我可以送您到兵部衙门,等入宫旨意到,您再入宫。」
曹化淳领杨承应进城,但杨承应不可能马上见到皇帝,需要曹化淳亲自上报崇祯,得到批准才能面圣。
这么长时间,杨承应不可能一直在寒风中站着。
好在皇城虽大,却有不少衙门可以歇脚。
洪承畴怕杨承应第一次到紫禁城,不知道门路,所以决定亲自陪他走一趟。
「有劳了。」杨承应点点头。
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这句出自老三国的话,杨承应记了一辈子。
杨承应别了公主,与洪承畴一道在曹化淳和锦衣卫保护下,骑马往皇城走去。
路上经常看见成群的难民睡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颓丧至极。
杨承应不忍看,心中觉得疼,扭头问洪承畴: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京畿重地竟有这么多的流民?」
「将军有所不知,自崇祯七年起,河北各地多发生灾荒,致使流民遍地。这里还算好的,有粥棚可以放赈。」
有曹化淳在,洪承畴立刻改了对杨承应的称呼。
「只怕是杯水车薪。」
「勉强为之,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些。」
众人在承天门西边的长安右门外下了马,步行进入皇城。
曹化淳先行离开,向崇祯禀报。
明代的内阁,在皇城午门的东边
。
那里距离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比较近。
但为了保密,非阁臣不得入内。
杨承应在洪承畴引路下,到兵部衙门略坐一坐。
兵部尚书陈新甲正好也在兵部,于是和他们闲谈起来。
「久闻经略大名,今日有幸相会,足慰平生。」
陈新甲客套的说道。
杨承应答礼:「陈尚书的大名,在下也素有耳闻。在下与杨阁部是旧相识,他时常在我面前提起陈尚书。」
陈新甲有些高兴,自己的大名连杨承应都知道,仿佛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他正要开口,从外面走出来一位太监:「奉陛下旨意,召见蓟辽经略杨承应觐见。」
杨承应整了整衣帽,别了陈新甲和洪承畴,随太监进宫。
陈新甲望着杨承应离开的方向,小声对洪承畴道:
「久闻杨经略飞扬跋扈,今日一见,似乎和传闻大不相同。」
「杨经略外圆内方,大有燕赵侠士之风,只要不恶意针对他,其实很好相处。」
洪承畴评价道。
「哦。」陈新甲若有所思。
杨承应随太监进宫,从皇极殿往西边走,穿过右顺门,走到平台。
殿外肃立着两行锦衣仪卫,手里的仪仗在夕阳下闪着金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魅帅御都
斗罗之开局剥夺大师29级魂力
从斗罗开始拆盲盒
退休后,大佬靠恋综爆红娱乐圈
穿书后娇养仙门偏执小师弟
傅少谋婚请克制
诸天第一仙
霍格沃茨:我能看到你的名字
绝世灵主
明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