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1/www1/1/www.1234u.org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1/www1/1/www.1234u.org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第31章 直下自承担(1/2),生命的觉醒-69中文网
第31章 直下自承担(1/2)
怎样做才能使人人缘好呢?悔改我们刚强难化,不知柔和忍辱,有的人与他一接近就感觉特霸气,气场特别强,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而有的人与他一接近就有一种柔和温暖的感觉。那些说话带刺,霸气十足的人,人缘肯定不好,谁都不愿意与他接触。 修行就是转变性格,佛让人慈悲喜舍,无我利他,功德回向于他,让人戒杀、放生、做公益等种种善事,这也是去除霸气最好的方法,人做善事多了,自身的慈场也会转好,自然会召敢善缘。 我见越重就会执着物质上的东西,一味的执着物欲,以为物欲能代表一切,这样的人难以有真心,就好比孝道一样,吃喝物质的丰富,这只是部分的孝道,另一半就是精神上的关怀。 而最重要的就是光耀门楣利益大众的志气,只有奉献更多的人,用一颗无我利他的大心,才能真正得到众生的支持,和佛菩萨的护佑。 什么会给人带来痛苦呢?四季的变化是很大的,人的心情也随着冷热而起伏,但佛法是要追求不变的,普通人都喜欢间断的东西,比如有黑天还要有白天,有工作时更要有休息时,有快乐时还得有苦恼时…,这种断续的才能产生满足感,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而世间的圣人这种断续感就比较少,因为世间圣贤追求的是仁义文化,以这种来衡量世间的东西,这样它的变量就比较小,所以他的成就也就相应的高一些,而佛家则更是这样,他把一切万事万物都归为虚幻的,因为他有着一个永恒的心性。 随着不变东西的增加,他的成就也就越大,我们的修行也一样,如果你修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确定你能够成就,如果你修的东西是可以变化的,那也说明很难成就,“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以不变觉悟的心性,来面对万千变化的物质法界,这才是佛菩萨的心量。 经典就是教给人为人处事的方法,与人说话时,要想着终极的理念和目标,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实和道理,更不要为了别人一句不讲道理的话,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而忘记了无我利他,慈悲喜舍,净化心灵的心地。 所谓的修行,不是事相上的努力,而是心灵散发的慈悲,讲理讲道只是一个方法,能更好的利他才是目的。人与人交谈中的错误,就是一个人活在我执之中,而另一个人有着强烈的知见,其结果只有事与愿违,对方不听还生气,无论你讲的多好,都是你修行退步的表现,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一颗极乐净土的心境,来达到无我利他的目的。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无,六根清净方为稻,原来退步向前”。前方是清净莲花,后方是以善巧方便,引他向莲花前进,不论以什么方法,他进步了,你度人精进了,他没有进步,无论你怎样辩别找借口,你都是一个懈怠的人。 为什么说人最需要的,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应该怎样对治?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提醒人最大的动力是饮食与男女,而最易犯错的也是饮食与男女,所以从古到今厨师与乐师,是对应与调适食与色的,厨师不仅仅是能做美食,最重要的是知道各种食物与人和合的属性。 乐师不仅能奏乐,更重要的是增加人的高雅,降低人的欲望,所以说师不是提升人身体欲的,而是提升人精神休养的,而佛称为天人师,就是因为佛所说的戒定慧三藏法,不但是将人身体的欲妄提升到精神的层次,更重要的是由精神修养,提升到心性的最高境界。 人迷茫没有智慧的根本是什么呢?人都是为了养家而打拼,每天起早贪晚,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虽然有很多幸福快乐的时刻,但不知道天地法界的博大,这是迷茫的根本。 迷己逐物的人事物是小范围,而能见、能知人事物的能力,却是法界的大范围,执着在小范围的人,不觉知人事物的能力,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普通人的心是随波逐流,只能想到一家的幸福快乐,所以这样只能使他痛苦。 而修心者人只在乎的是心的大范围,能见的人事物、能听的语言声音、能觉知的举手投足,普通人着相分别日日都在无常变化,学佛人一切唯心所现,心性就是这种能力本身,普通人用这种能力,只关注很小的一家一户之中,而那些会用能力的人,关注的却是家国天下,而小圣人关注的只是这种能力,菩萨用这种能力普度众生。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保护一个人?人生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是小人,福祸与共的是君子,能共苦而不分担果实的只有菩萨。世间法中只以物质的享受、精神的愉悦为评定标准。 但在佛法中是以心灵的智慧为评论人的标准,世间法以唯物论的观点,来生发成就世间,但在佛法中是以唯心来创造生发法界的,凡事有因必有果,因就是一念发心的能量。 怎样做才能使人人缘好呢?忏悔我们刚强难化,不知柔和忍辱,有的人与他一接近就感觉特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光倒流遇见你
妃知我心之王妃璎珞
神医李雨
101次逼婚:男神,我不嫁!
无上
冠盖六宫
迷案重重之最佳拍档
先婚后爱
头七当天,我被校花借尸还魂
重生:我的悠闲山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