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三章 天翁岛(2/3)

和煎熬。

天瓮岛曾是一座无人岛屿,于汉兴八年(1678年)被一名齐国船长发现。后来,随着齐国开始殖民殷洲,当时的移民部和海军便将该岛建设成一座临时补给点,供往来美洲的船只临时停靠和休整。

该岛因为栖息着数以万计的信天翁,尤其是七八月间,无数的信天翁在岛屿上空聚集,白色身影几乎遮住了大半个蔚蓝的天空,遂被命名为天瓮岛。

目前为止,岛上仅有移民一百七十余人,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业,而粮食和日常所需用品则从威夷诸岛运来。

另外,这座面积仅六平方公里的小岛,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鸟粪矿,但囿于距离太过遥远,出于开采和运输成本考量,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开发,任其继续沉睡于岛上。

众所周知,除了覆盖火山灰的土地或者本身就是肥沃的黑土地外,世界上大部分耕地肥力并不高。以此时的种植技术,唯有施以充足的肥料,方能大大增加产量——在这方面,欧洲就显得极为不堪,因为他们还不会“玩屎”,有的时候,这个“大大增加”甚至多达数倍。

然而,肥料的来源却是个大问题。靠动物的粪便显然作用有限--这个时候养殖动物有限,而大量养殖动物也需要饲料,而种好饲料也需要肥料。种植豆类作物来“固氮”也不是好的出路——种植豆类本身也需要土地和精力,而豆类本身的产量不高,对于“吃饱和吃好”的贡献并不如其他的谷物类作物。

在浩瀚的海洋之中,存在着许多小岛,上面有许多海鸟与蝙蝠。千百年来,这些海岛上沉积了厚厚的鸟粪,有的地方甚至有几十米。人们发现,这些鸟粪中含有丰富的肥力(硝酸铵),肥效是普通粪肥的几十倍。

于是,鸟粪便成为了主要的“农家肥”物资。在数十年前,齐国在威远岛东北方发现了一座鸟粪矿藏极为丰富的小岛——肥岛(今瑙鲁),遂每年派出大量运输船前往挖掘采集,源源不断地运回汉洲,用以改良本土极为贫瘠的耕地。据悉,拉回的鸟粪最多的时候达到了每年七八万吨,由此大大改善了国内农业生产条件。

但是,这座小岛上的鸟粪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才有那么多的。若是不计代价地疯狂开采,迟早要消耗殆尽,因为它们实质上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为了保证鸟粪的持续供应,齐国曾颁布了一个《肥岛法令》。根据这个法令,任何一名齐国人、在任何地方发现的鸟粪岛屿,不管该岛是否有人居住,也不管该岛是否有土著政权,均可以占有并且进行开采,并将获取其中收益的一半,而政府将会为这种占有和开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找屎”成了当时齐国的“创业风口”,无数船长和投资者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里疯狂寻找有鸟粪的荒岛。

据记载,在这波“找屎”过程中,先后大约有近百个“粪岛”依据这个法案成为了私人领地——当然,也顺理成章成为齐国诸多海外领土之一。

天瓮岛的发现者曾在国内寻求投资合作者,共同开发岛上的鸟粪,以期获得暴富的机会。但折腾了几年,因为距离本土太过遥远,使得运输费用较为高昂,以至于运回来赔了不少本钱。而日本、北明,以及大陆上的秦国,要么穷得叮当响没钱买“屎”,要么因为境内地广人稀,可以采取耕地轮种的方式,慢慢恢复地力,一个个都对鸟粪不甚感兴趣,让人好不郁闷。

故而,这座蕴藏着吩咐鸟粪矿的小岛,只能暂时沦为太平洋中途上的一个临时补给点。

不过,天瓮岛的发现者却并没有完全丧失信心。他坚定地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需求的持续扩大,这处位于大洋深处的鸟粪资源,迟早会引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但对于岛上的一百多移民而言,根本不会去关心那位“岛主”的雄心壮志,他们只会对一波又一波停驻于此的船只充满无限的向往和期待。

这里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放眼望去,除了无尽的海水,就只有蔚蓝的天空,周边一千多公里范围内,皆无任何有人居住岛屿,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孤寂和……恐慌。

今日,来了一支数量多达二十余艘的船队,顿时使得岛上的所有移民们激动的无以复加。

不管是秦国人,还是日本人、朝鲜人,岛上居民极尽热情,逮住一个就会喋喋不休地说上半天,丝毫不顾人家是否听得明白他所说的话语。甚至,就连家里的母鸡昨日下了几个蛋,都会反复给你说上几遍。

未了,他就会以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交换比率,将自己栽种的蔬菜、饲养的鸡鸭,采摘的果子,还有鸡窝里的鸡蛋,与你换取布匹、针线、茶叶、香料、农具、五金、厨具,以及他们所需的一切日常用品。

是的,岛上的居民虽然也收钱,但更多的却是要换能用的物什。

天瓮岛在行政管理上,隶属于威夷总督区,也是威夷分舰队巡视的最西边界,驻有数名海军官兵,遂承担起管理该岛的职责,也算是军管地区。

但是,海军官兵对岛上居民的生活和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