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陈州的思量(2/3)

购较为便宜的粮食、牲畜,以及蔗糖等物资,带往陈州领地。

这么算下来,可以分担大部分前往陈州的运输成本。

嗯,听说陈州除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好像没啥值钱的玩意,为长远计,陈王府自然需要精打细算。

要知道,陈王就藩,皇室和内阁总共也就一次性拨了五十万元的费用,作为他封藩立国的“本钱”,就算加上陈王自身历年来的积攒以及相熟勋贵和商人赞助,拥有的发展资金也未超过一百万元。

这对于要想白手起家,建设一个能勉强自立的藩国而言,那是捉襟见肘,不堪所用的。

两个多月前,王府经历孙东晨带着一百余招募而来的学者和工匠,搭乘两艘运送铁路器材的商船抵达巴拿马,便要试着探索第三条前往陈州的线路。那就是穿过巴拿马地峡驿道,来到大西洋一侧的科隆港,然后再雇佣一艘途径此处的商船,前往陈州。

经过航海专业人士测算,若是从汉洲本土经巴拿马地峡,再辗转乘船驶至陈州,可比全程坐船绕行美洲大陆,至少要节约两个多月时间。

故而,孙东晨在出发前,便决定带着招募的人试着走走这条线路。若是一路顺遂,那么以后陈州所招揽的移民,就可以获得一条便捷的通道,更快地抵达陈州地界。

“以目前铁路修建的进程,要待全线贯通,怕是两三年时间了。”

孙东晨站在教堂的窗前,透过蒙蒙的雨雾,可以看到村落里中零散分布的西班牙风格木屋,这是多年前,西班牙人在开辟驿道时,或者为了遮风避雨,或者因为不想继续前行留居于此,而陆续兴建的居所。

如今,这里成了人们的路途中的向往与停留。村落里不缺少鲜美的水果和野味,可以为疲惫的旅行者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村落依山傍水,一条小河蜿蜒流经村前,青山绿水相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村子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两边房屋的外墙都是用当地的石头和木头建造的。街道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杂货铺,都是供居民们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小店。村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印第安人,还有零星西班牙人,以种植稻谷、玉米、香蕉、树薯为主是。

当然,他们最大的财富来源,是为途径驿道的旅客提供食物和住宿,赚取难得的金银货币。

这里的居民生活方式很简朴。有时候,村里的居民们会聚在村口的空坝上,唱着歌谣跳着传统的印第安舞蹈,让人感到非常热闹。村里经常也会有一些旅行者经过,他们有的会在村中逗留一段时间,交换彼此的故事和经历。

村子的中心是一座古老的教堂,教堂的建筑是用石头和木头修建而成。教堂内部非常简朴,只有一座供桌和一些长椅。尽管如此,教堂仍然是村民们精神信仰和文化的中心,每个礼拜日,居民们都会穿着整洁的衣服前来教堂,会在西班牙神父的主持下参加弥撒。

孙东晨通过翻译与教堂里神父聊天后得知,尽管巴拿马地峡铁路大西洋一侧也在施工,但囿于同样的复杂地形和印第安劳工的消极怠工,进度也非常缓慢,一个多月下来,铺设铁轨长度还不到两公里,可谓龟速施工。

孙东晨对此不免摇头叹息,看来在短期之内,想要利用巴拿马地峡,转运大量物资前往大西洋一侧,是不太现实的。

——

4月23日,孙东晨一行人终于抵达科隆港,在此停驻休整六日后,等到了一艘美洲商社所属的三桅帆船“富运号”,遂向其支付运费,要求将他们运至陈州。

可能是琢磨着能否在陈州寻得商机,再加上不想得罪皇室亲藩,随船的一名商社掌柜并未拒绝他们的要求,而且仅收了一个友情价,便将一百多名乘客装上了船,补充些许食水后,扬帆起航,驶入加勒比海。

5月16日,“富运号”抵达西属圣多明戈岛(今海地岛),驶入内瓦湾内瑞安港(今多米尼加巴拉奥纳港)。

瑞安港,是四年前齐英战争期间,为了打击英格兰王国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商业势力,齐国向西班牙王国租借的一座港口,以便作为停靠和补给之用。

待战争结束后,西班牙人出于制衡圣多明戈岛西部的法国人,便将这座港口继续租借给齐国人,试图将其置于西法两国势力之间,避免法国人继续蚕食岛屿东部地区。

对此,齐国人自然是欣然笑纳,却之不恭。

巴哈马群岛尽管在1717年就被英格兰宣布为王国殖民领地,但在此前的一百多年间,一直都是海盗的避难所,鱼龙混杂,除了拿骚稍有正常秩序外,其他岛屿全都是法外之地,聚居了大量的人渣和恶棍,若不经过一番彻底的清洗,根本无法纳入殖民政府的统治之下。

再加上整个群岛并无有价值意义的物产,因而,在与齐国协商停战条件时,直接拒绝了齐国索要牙买加岛的要求,转而“慷慨”地将巴哈马割让给齐国。

齐国取得巴哈马群岛后,尚未来得及对该其实施移民和开发,仅派了一名总督和十数名官员接收,一切如旧。

如此一来,在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