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朱元璋:问问康王(1/3)
这可奇妙了。>
从来未听说过,朱元璋竟然能掐会算,而且还比刘基算得更准。>
“是康王,康王在奏折中曾经提到过,三晋之地可能出现旱灾,所以税收只预估了平时的三成。”>
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在龙椅的副手处,思绪飞速旋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旱灾。>
同时还能扯谎。>
将他经常微服康王府的事儿,用奏折遮掩过去。>
——当皇帝,得有好脑筋呀。>
众臣释然。>
同时也对朱成心中好奇起来,这位皇帝陛下的十三皇子,竟然还有卜算的手段??>
甚至还在刘基之上。>
谁都知道。>
刘伯温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晓阴阳,通八卦,卜算之道竟然还不如康王朱成?>
奇了怪。>
“右丞相,起身吧,这事不怪你。”>
朱元璋大手嘘嘘一抬。>
示意刘基起身。>
刘基不起。>
朱元璋没有再说什么,他并不怪罪刘伯温,星象在朱元璋眼中,说到底就是一门玄学。>
如果现在治罪刘基。>
岂不是认为所有天灾都应该被刘基预测到?>
日后但凡有天灾没有被预测。>
就弄死右丞相?>
显然不合理。>
“诸位爱卿,先不管康王得知三晋之地发生旱灾的理由。”>
朱元璋皱眉说道。>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咱们应该如何处理这场罕见的旱灾?”>
“如今三晋之地怨声载道,每日都有人民因饥饿、炎热死去。”>
“咱心不忍。”>
“况且那些流民,一旦让他们来到应天,那咱们应天的储备粮,应该也不够用吧?”>
“回禀陛下,的确不够。”>
户部侍郎郭恒跪倒在地。>
这位户部侍郎真是气得想要骂街,换句话说,任何朝代,管钱粮的官,都不是那么容易讨到好。>
好不容易银钱的事告一段落。>
现在马上又有流民冲击应天府,现在45万,到应天最少30万的流民。>
相当于应天人口突然增加三成!>
多少的粮食储备。>
都不够用啊。>
“陛下,还是应该考虑疏散流民,三晋之地旱灾,那么可以优先考虑将灾民疏散到凤翔府、延安府、巩昌府和汉中府。”>
此时,胡惟庸站出来,开口说道。>
“尤其是汉中府,汉中府属于康王的番地,既然康王殿下已经提前预料到三晋之地可能爆发旱灾,那么他一定有所准备。”>
胡惟庸不愧是左丞相。>
他能做到这个官位,接替李善长的班,说明有一定真才实干。>
能在瞬息之间提出解决方法。>
远超其余臣子。>
“左丞相说的是!”>
“臣附议。”>
“应该先将流民散开,让三晋之地周围的州府分担压力。”>
“臣,同意。”>
“……”>
一众臣子附议。>
“另外,朝廷方面也需要立刻准备赈灾粮,发放在三晋之地,还有周围的州府。”>
胡惟庸继续说道。>
“目前关键时期,朝廷需要减少开支……”>
“哼。”>
朱元璋隐晦的冷哼一声。>
‘关键时期,减少开支’,意思就是,先将丈量天下的政令停止呗。>
胡惟庸不愧是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一有机会,就要反对丈量天下。>
“对对对,朝廷必须发放赈灾物资!”>
“丈量天下……”>
“臣觉得,可以先行暂停丈量天下的政令,从而将钱款补给到三晋之地。”>
“……”>
见到有机会反驳丈量天下,群臣们的热情明显高涨许多。>
远远超过为旱灾献策。>
“闭嘴,丈量天下乃是国之大事,绝对不可停止。”>
朱元璋呵斥一声。>
“三晋之地的旱灾,咱肯定要赈济,不过先等等,或许三晋之地的州府,能将灾民梳理掉大部分?”>
虽然按照胡惟庸所说,让三晋之地的周围州府,诸如凤翔府、延安府、巩昌府等等分散灾民,是比较优秀的处理方法。>
但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猎杀鬼子兵
玄天印法
策行三国
日久生情
遇见大佬易烊千玺
天眼
冷情总裁的腹黑悍妻
豪门盛宠,老婆乖乖的
葬神棺
青冥帝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