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八章:蹬鼻子上脸...挨打!(3/5)

橛木。

中间那个推犁,另外的器具如法炮制即可。”

或好奇、或不屑、或鄙夷的魏无知一类的秀才。

随着中间那乡勇推动铁犁扶手。

左右两人摇动辘轳套住的橛木。

他们突然连连睁大了眼睛。

那推犁的乡勇,也不见得多么费力。

土地竟然被翻出了七八寸。

钱里长张了张嘴,愕然,继而兴奋道:“真是木牛!真是木牛!

活脱脱诸葛武侯在世!

依小老儿看,按照贾小相公此法。

三人之力,可抵二牛!”

二牛之力不用怎么想。

肯定比三个普通民壮大上太多。

而如今。

贾琮想出来的东西。

似乎妇人都能推得动,省力、便宜。

不少秀才惊异起来。

看向贾琮的目光已有不同了。

魏无知的阴沉一闪而逝。

他犹然不可置信,贾琮怎么什么都会?

那个灵光保佑、文曲星下凡的传说是真的么?

这种神灵相助会不会克到自己?

魏无知有些忌惮地,下意识退后几步。

他不死心。

再看另外三副如法炮制的木牛,情况却无一例外。

张冇才抓耳挠腮:“这、这......我好像哪本书上见到过。

景之,这是不是叫做‘代架耕’?”

“不错,青松兄果然博学。

这种木牛史称‘代架耕’,以木代牛。

叫做木牛也不为过,除却诸葛孔明。

唐朝也有木牛遗迹......”

贾琮似乎不太满意:“但它也不是全国十数省的土地皆能使用。

坡地陡的、过于斜的,木架不能稳固。

平原、盆地可用,男女皆宜......”

瞧着贾琮这副仍旧不满足的样子,谦虚得过度了。

魏无知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强忍住想在贾琮那欠揍的稚嫩脸上打一拳的冲动。

咬牙暗道:“你得意个什么劲,不过是奇淫技巧。”

众秀才称赞一回。

有人提问道:“贾神童比张青松还博学多闻。

既然木牛早有遗迹,莫非先人已使用过了?”

不是贾琮首创。

倒是能减少人们对贾琮的夸赞、过度文饰。

魏无知也不遗余力地挑刺儿:“正是如此,景之博古通今。

师兄还想请教,代架耕可有出处。”

“出处在《明史》中可见痕迹。”贾琮不讳言。

前朝的史书,一般是下一个朝代修。

在贾琮那个时空的《明史》。

是清朝的张廷玉等人修撰,文过饰非。

“我大清帝国”的统治者有很多政治目的。

比如涉及满清在明末的那一段历史的。

多半不真实。

大楚的《北明史》于圣祖高皇帝下令修撰。

当然对大明也有许多不真实的诋毁。

而秀才举人,只是前三史必读。

一生功夫花在四书五经、八股上面。

很多人不知唐宗、宋祖,只知高头讲章也不奇怪。

贾琮轻笑道:“《北明史》有载,成化年间。

陕西总督李衍制作过五种木牛。

嘉靖年间,郧阳府的欧阳必进也用过代架耕。

这两个地方,大力推广过。

民多赖之,可谓造福百姓了......

到了我朝,因经历过战火。

典籍多有焚毁,再加被视为奇淫技巧。

反而不知利用了。”

说到此处。

贾琮又忽然想起。

明朝万历时期的徐贞明很有志于在水田方面造福直隶省。

本可不仰赖南方漕运,北人种稻谷也能自给自足。

可惜措施一扯到政治,就很复杂,终不能成。

作为现代人,工业化、现代化自然也令贾琮骄傲。

但是古人的一些智慧,也不能完全抹杀和贬斥。

现代人照样在用的不少。

譬如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培高平台技术”很古老了。

然而二十一世纪。

全球不少地方还在借鉴、推广。

“原来如此,贾景之不愧是神童。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回去之后咱们好好议议,在下也想加入兰陵盟。”

“也算我一个!”

人群中魏无知脸色涨红,手扶额头。

王浩、周六合、张冇才与有荣焉。

贾琮一边应付,兰陵盟可不能来一个要一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