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七章 自然课(2/4)

有四岁,虽然也表现出了聪颖,他的学习进度和七岁的陈绍差不多。

但毕竟小,对于这样蕴含了一丝哲学的话语,一点都不明白。

“天地大道,就是自然运行的规律。”

陈暮闭上眼睛,说道:“大家闭眼,细细感悟,能体会到什么?”

“风在吹我的头发。”

孔俭说。

“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暖暖的。”

陈忠说。

“我感觉心里很安静。”

这是诸葛亮的回答。

“安静是对的,风和阳光也是对的。”

陈暮笑着说道:“那你们应该静下心来,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你们能想到什么问题。”

孔俭说:“为什么这世上有风?”

“孟子曰: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这风,是不是就是孟子说的天地间浩然之气?”

陈绍的祖父是“颍川四长”之一的陈寔,家学渊博,提出了奇思妙想。

“孟子说的浩然正气,乃是读书人心中的仁义标准,它是勇气,是信念,是意志,却不是风。”

陈暮否认了陈绍的说法。

诸葛亮问道:“那师君知道风从何而来吗?”

陈暮点点头:“我知道,但我不会告诉你们,如果对某件东西好奇,不如你们自己去追寻,提前知道了答案,反而失去了钻研的心。”

之所以要否认浩然之气就是风,是因为这在儒家当中已经有答案,有解释。如果在这方面不否认,反而会让学生走歪路,让他们真的以为浩然之气就是风,那就是在告诉他们错误的方向。

老师这个职业,填鸭式教育,直接了当地告诉学生答案,肯定不好。但想做一个引导学生,让学生能提起兴趣的好老师,也没那么容易,首先就是不能让他们走错才行。

听到陈暮知道世间的风是怎么来的,学生们都很好奇,一个个缠着陈暮想要他解答。

但陈暮却并没有告诉他们,只是笑道:“好了,如果你们以后能钻研出一点风是如何来的理论,那我就告诉你们全部答案,下一个问题,除了风以外,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陈忠说道:“师君,我想知道这世上为什么会有日月。”

“好问题。”

陈暮心道这小子适合当个天文学家。

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是怎么知道的天文学?

这得益于一个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

包括宇宙起源,恐龙起源,像这样的益智动画片,对于孩子科普帮助相当大。

可惜现在陈暮可没法跟他们解释宇宙大爆炸,也没法说地球月球太阳。

毕竟如今地平说深入人心,现在提出地圆说,一无法证明,二则是他没有影响力,很难获得支持者。

汉朝文字狱极少,总共也就那么一两件,都是骂了皇帝才导致的祸事。

而大儒学术之间的争端也偶有发生,比如郑玄与另外一位大儒何休就发生过论战,但也闹不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所以陈暮只要不去骂皇帝,无论提出什么学术理论,肯定是没有生命危险。

但问题在于他得证明自己的理论,除非现在就发明一个天文望远镜,不然没人会信他的话。

因此听到陈忠的问题,陈暮也只能摇摇头道:“这虽然是个好问题,可我没法解答。”

陈忠问道:“师君也不知道吗?”

“师君知道。”

“那为什么不能解答?”

“因为师君说的话,没人会信。”

“我信。”

诸葛亮昂起脑袋,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扑闪。

陈暮笑了起来,摸摸他的脑袋:“你信也没用,要证明才行。师君只能证明世间的风,却证明不了日月,以后还得你们努力啊。”

其实要证明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拿三颗球来证明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关系,通过自转公转证明白天黑夜。

但这种证明方式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还是过于天方夜谭,信的人估计寥寥无几,还是以后再说吧。

陈暮从草地上站起来,拍拍屁股,将草屑打落,伸了个懒腰道:“今天是个好天气,带你们下田,教你们一点实用的知识。”

众人爬起来,黄琦问道:“师君,什么知识?”

“种地。”

“种地?”

学生们互相看看,一脸茫然。

这帮小孩里家世背景最差的诸葛亮都是郡丞家庭,一辈子不用担心吃喝,对农田当然没有什么概念。

陈暮笑了笑:“民以食为天,你们嘴里的每一粒粮食怎么来的,怎么进入的你们身体里,都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你们现在不知道,以后也要学,就当是提前体验一下。”

“我见过耶耶下田,耶耶说,粟谷就是在田里长出来的。”

陈绍的父亲陈洽虽然在颍川是个地主级别,但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