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1/www1/1/www.1234u.org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1/www1/1/www.1234u.org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第116章 科技任众行,礼数要自主(1/2),民民小说大学-69中文网
第116章 科技任众行,礼数要自主(1/2)
第五十二章科技任众行,礼数要自主,科技进步才有礼 5—68正青智者问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步石答:石论语,有两本书,一本是论语,另一本是现实和未来。读论语就是读过去。人生有三读,读过去、读现在、读未来。 我的一个很是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力争证明论语里面并非只有道德教,并非是仁义礼智信能概括的,这些只是论语思想的一个浅表性总结。大家看到孔子讲了两件事情,都是属于“礼”,但是他一个从了众人,另一个则远离众人而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即孔子没有人云亦云,没有一味的从众心理,有主见、有自己的判断。 自己赞成大家的意见就随了群众,不赞成则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但也不强加于人。 前人对“纯俭”解读为麻为帽子材料改为丝为材料的俭省做法,可信可用。但对“上”与“下”的解读则不可信不可用。应该是上堂与下堂,客人来家,主人只在上堂迎接行礼,改变了以前亲自出来到下堂迎接行礼的习惯做法。这样解读的改变,孔子的这句话的含义就深广了。 他对科技、生产的观点也有而正确。但传统的解读,孔子关于科技方面的观点在整个论语中都找不到,这是因为前人的思维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缘故。讲礼的人,对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也会有他的态度、制度观点,完全可以做到礼待科技的。传统解读中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要的事情都遗忘遗漏了,是在对不起孔子和他的思想,有辱他思想家的名声。思想家思想一切,对科技自然有思考有观点表达。其在本章的礼思维也合乎今天的标准。 形而上学,我们可以从本章看见孔子关于戴帽与接待来客的礼节的观点。形而下学,可以认为孔子谈到儒家与法家的关系原则。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礼的本质就是俭省。即人类设立礼的本意在于建立秩序而使礼器礼物释放最大的生活效益。所以礼是制度是节度,简称为礼节。礼节的本意即创设秩序而获得最大生活效益,使人在现有的条件下生活最便利、最舒适、最快乐。 看出来没有?给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这是儒家、礼专家也是普通的人民大众对科技发明的一个愿望一个要求一个取舍的行为准则!“吾从众”非绝对的孔子自己的“吾从众”,而是泛泛而谈的“吾从众”,即原则,即对于科技新产品的出现要坚持一个肯定的态度,而对它的被使用以及普及程度不能作硬性的规定与强制的推行,而要合乎人民群众意愿的推广。 比如,现在的电动力车绿色环保有好处,但实际效果因为服务还不能跟上等原因,目前还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便利,即便能带来更大的便利,也要给予人民群众自主选择的权利即“从众”。 儒家并不干涉法家,但也是有考量的,礼的考量——新方式方法务必给生活带来更大便利与好处!你想想,老早的大哥大虽然能方便通讯,但昂贵又不便于携带,它就不能普及,生产商也不能强迫人们去购买对吧?石清楚了吗?自以为清楚了。 可以,“从众”是一商业原则或商业社会**,你可以广告宣传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甚至有点忽悠。但毕竟不能强迫的。 正青智者:这里哪有什么科技呢?步石:石要告诉你,我们在谈论古代,你知道道德经中所提到的四大人类原始发明吗?那就是“名”、“绳”、“国”和“家”。帽可以被认为是形式是礼,但帽子的材料及其获取、加工、制作帽的工艺工具等都是科技啊!而在那时是高科技,丝织是那时的关于绳的最高科技!纺织品的绫罗绸缎可是作为高级科技奢侈品很长时期的啊! 呵呵,“纯俭”里还有道德考量,比如地沟油造出来也是要靠科技的,但不道德,所以要规范用途。 顺便要的是,你知道“披麻戴孝”的本意吗?麻布曾经是高科技产品,人民平时并不舍得穿戴,只是在送别逝世的先人才作为大礼用的,后来逐渐成为习惯成为化而本意消失了。古代有用科技产品作为随葬品的习惯,尧的时代开始用稻谷与陶器等。在古代,高科技产品都作为贵族的高级礼品!除丝质的帽子,在周朝还有青铜器皿。即礼与科技进步原来是有紧密联系的,科技进步才有礼。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我送你一大哥大,高级有礼了,但现在要送你苹果,才有礼。反过来,拿作废了的东西送人,无礼。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人从来都是崇尚德的,都是崇尚科技的! 现代明素质之一,就是对于科技、科技产品具备一个基本肯定的态度、正视它,可以不使用,但不能用自己的好恶去主控众人的意愿。 孔子是礼专家,对于生产是一个外行,他这样的态度与做法也是在尊重内行。孔子自认为是礼专家是内行,因而在礼节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完全值得理解,否则他这个人就没有主见了。但到了今天他的对在上堂行礼“泰”的评论不得不已经过时。原因在于机械了,属于严重的静态思维。你是我的重要朋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励志人生
茶香满星空
暴萌宠妃腹黑太子别乱来
桃源山庄
崛起1892
隋唐之铁血风云
猎户家的福运小娇妻
低调修练从四合院开始
同风起,九万里
诡胎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