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八章 三国时期水战方式(2/4)

是在这一战中,黄祖利用了弓箭手把守要道?为什么黄祖顺流而下撞沉孙权的船只更加容易,而他却要用弓箭攻击的方式?我无法回答,脑子已经乱了。可能是因为黄祖的水军作战不够勇猛,不如东吴水军训练有素,在撞击战中无法占得优势,而黄祖是防守一方,用弓箭手把守要道更加容易。

还有一个问题,楼船在当时的地位如何?仅仅是指挥舰?楼船在当时的数量多吗?楼船的作战方式是撞击还是射箭?会不会出现接舷战?在百度上查阅楼船的资料,比艨艟的资料多得多。东吴当时的确造了几艘楼船,但是我认为其数量有限,应该不是作战的主力。毕竟当时东吴还不是很富强,国力有限,造不出那么多的楼船。除了指挥舰之外,应该只有两三艘楼船作战斗舰。

晋灭吴时,史书记载王濬曾经建造大型楼船:

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这时的晋朝国力正盛,应该是有能力造出大量楼船作为主力战舰的。而此时的水军作战方式也有所改变,因为火箭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古代船舰的木质结构很容易被火箭点燃,所以到了公元228年之后,水战的模式渐渐由撞击战改为箭矢战。

以上只是本人对于三国时期水战的一点个人理解,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一起参与讨论。棋长一尺先生对于古代战争有一定研究,希望能够给予批评和指正。江西麒麟先生对于东吴历史比在下了解得清楚,应该能够提出更加有价值的观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在古代征战方面,我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里仅仅说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在三国时代,船运行的动能主要是依附于风力、水力,人力也有一定作用。但是还没有比较精巧的机关设计来作为主要动能来源。因此船速应该不是很大,尤其是当逆风逆水时,想达到直接撞沉对方船只的效果,恐怕很难。

艨艟是一种速度快,个头小,船身长的突击型战船。从物理的角度上讲,要速度快、个头小,从当时的技术角度分析,船的重量应该不会特别大。

重量不大,动能有限,冲击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因此,艨艟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冲突敌船,兼有撞击的能力,但并没有像电影中显示的那样具有威力,可以直接把船撞沉。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撞沉敌船是有可能的,但应该不是其主要的进攻方式。

所以我认为,三国水战的方式只有两种,即:远程弓箭,接舷战;突击敌船兼冲撞,接舷战。

在东吴的水战战船有很多种类,从两种水战方式上来讨论的话,这里仅举楼船和艨艟为例。

楼船,水上碉堡性质。吴国最大的战船设楼五层,在遇敌时,主要的进攻方式是远程弓箭射杀,形成立体攻势。在远距离的情况下大幅削弱对方的抵抗力量。

由于楼船主要是远距离射击,而非近战肉搏。楼船上的兵将,远比在艨艟等突击性的战船上安全。所以楼船也会被作为指挥舰使用。

艨艟,艨艟是一种轻巧、速度快的突击性战船。在遇敌时,进攻方式是快速接近敌船,避免被弓箭攻击,而不单纯依赖于弓箭的射击。。

艨艟的撞角和狭长的船身,不完全是用来撞翻敌船的,更大的作用在于突击敌阵,将对方船阵打散,失去船与船之间的联系。水战不比陆战,一旦船阵被打散,兵力想像陆战一样集结起来要困难的多。另外撞角在冲撞时可以引起敌船的混乱。艨艟撞击后,即为接舷战。

接舷战和弓箭是水战的主要进攻方式,直到隋唐年间,接舷战都没有被淘汰。而撞击战,目的是为了接舷战,并不是撞完就跑,让敌船自沉。

一旦进行接舷战,谁的水性好,谁的兵将更勇猛就是水战的关键了。前者是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原因之一。后者是黄祖老吃败仗的原因之一。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周瑜为取得更大的水战优势,避免和曹操进行远距离弓箭对射。采用速度快的艨艟来火烧赤壁。一旦烧乱曹船,之后的近战也好远战也罢,曹船都是东吴的靶子了。

外,在古代西方的制船水平是远远不如中国的。想要撞破船身,船身是不能太牢靠的。公元前800年的西方,船身可能远远不如三国时期中国的战船质量。

水战,在防守上依靠弓箭的多。进攻上艨艟斗舰的进攻效果更强。黄祖的兵将害怕与东吴进行接舷战,而冲撞的效果仅仅是为接舷战的辅助。所以黄祖为防守“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采用“以弩交射,飞矢雨下”,达到东吴“军不得前”的效果。

而东吴是攻方,为了避免在黄祖的弓箭防守下造成较大的损失,采用速度快的艨艟来接近敌船,靠东吴强悍的肉搏能力,直接打乱敌军。所以战后孙权对部下的勇猛大为赞赏。

所谓小虎认为冲撞战是水战的主要方式可能是受西方战的误导。三国时期主要还是弓箭和接舷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山村神医:我一心只求大道 御赐痞妃:邪魅王爷太勾人 废女要翻身:凰惊天下 大唐验尸官 超自然事件调查笔记 向往的生活之悠闲人生 女相倾国:帝王独宠妃 凤归荣极 铁血锦衣卫 深渊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