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要上学了(2/2)

说:“你也是皇儿的师傅,也坐下吧!”

成敬谢了座,便在一张椅子上坐下。朱见济见没让自己坐,便垂手立在炕边。

“朕给你选了师傅,他们于学问都是颇有造诣。从政以后,犹勤学不辍,他们讲的四书,都是内可修养身心、外可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而且他们都不是读死书的人,于圣人典籍都是在从政中获得了新的体悟。以后你就跟着这几位阁臣好好学。读书识礼,你不止要学他们传授的知识,也要多跟着他们学做人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尊师,荀子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是国家的礼法,不要因为你是太子而对他们失礼。这些人不止是你的师傅,还是国家的重臣,你不敬他们便是不敬朕。朕已经命他们不必向你行廷参礼,你若犯了错处也可以责罚,你不要因此对他们有什么怨怼。

“幼年读书,如日出之光,你跟着成敬学习识字以来,他每每在朕面前夸你聪明机敏,朕心甚慰。这几位的眼光都是很敏锐的,你是真聪明还是只有小聪明,他们一眼就看得穿。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不要仗着些小聪明就惰懒。

“这些大臣,有些是支持朕的,有些还念念不忘皇兄正统皇帝;有些还是反对立你为太子的,现在我用你的师傅这个身份硬把他们的将来和你绑在一块,希望你能让他们看到你的不凡之处,从而能死心塌地。有些事,你年纪小,还不懂,只盼你以后也要好生学,莫负了朕这一片苦心。”

如此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全不见了平日高高在上的天子模样,此时便如一位普通的父亲在叮嘱他即将上小学的儿子。景泰帝说一句,朱见济便答应一声“是”。这样嘱咐了一会子,景泰帝嘱咐成敬陪太子好好预备明天的考校,便摆驾回去了。

s:关于“束脩”:

本文遵从的是唐代孔颖达的说法:“束脩,十梃脯也,……可为礼也”,十根肉条,绑好了,送给老师当礼物。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谈到孔子时,刻意比较了他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这两位老师的风范。结论之一是:苏格拉底有教无类,并且不收学费;孔子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他曾公开声明:“只要交了学费,我是没有不教的。”这是把束脩直接理解成学费的。

南怀瑾先生的说法是:“从汉朝开始,对‘束修’的解释都是学费,好像孔子也在开补习班。但古人把这一节解释为:‘孔子说,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没有不教。’这种说法,我始终怀疑,如果说束修是腊肉,孔子三千弟子,哪里吃得了这许多腊肉,放也没有这样大的地方来放,还有孔子的学生中如颜回,连一个好一点的便当都没有,哪里来的腊肉送给老师?而孔子不但教他,并且以他为最得意的学生。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思想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按南先生的说法,孔子的形象还算高大一些了。

台湾学者傅佩荣赞成年龄说,这句话应按照“自……以上”句法来读,行束脩是指可以行束脩之礼的人,也就是十五岁以上的人。这种说法的源流来自郑玄。东汉郑玄《论语注》:“束修,谓年十五以上也。”(以下是傅佩荣讲演中的原文:孔子当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他讲的话常常被误解,比如“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是自己带肉干来找我的,而是5岁以上我没有不教的。

最早注释论语的西汉孔安国在《论语注》有云:“束修,束带修节。”束带就是生活能自理了,自己穿衣服,至于修节呢,萧梁皇侃《论语义疏》是这样理解的:“孔注虽不云修是脯,而意亦不得离脯也。”礼物不见得就是学费,你去拜见老师,空着手,这不符合“礼”,束脩是一种馈遗,是见面礼而不是学费,象征意义大于礼物本身的价值。

明朝小正太34: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王妃玄门独苗,重生掀了王爷棺材板 蓝薄荷拉面 只有我能用召唤术 兄长在上 齐木楠雄的忧郁 婚婚欲宠   重活之我欲为王 我有一个庇护所 狐仙传之唐妃 异案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