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章 来吧,我的一九九八(1/2)

更新时间:2013-03-13

第二章来吧,我的一九九八

“……..,来吧,来吧,相约九八,相约在银色的月光下,相约在温暖的情意中……..,相约一年又一年,无论咫尺天涯。”秦封耳朵边响起校广播里播放的一首一九九八年刚刚流行的歌曲。

这首歌是王菲、那英两人在一九九八年春节晚会上合唱的那首《相约一九九八》,伴随着歌声中王菲那英两人天籁一般的嗓音、轻盈的音乐和优美的旋律,以及那沁入心灵的歌词,一时间流行大江南北,唱遍神州大地,至今仍让在当时听过这首歌的人久久难以忘怀,把歌曲和对过去的思念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之中。

这一年,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同时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国家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出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城镇住房分配货币化,还有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宜的体制制度相继被废除,中国从此即将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年,秦封还没到整天关心国家大事的时候,那英王菲的那首歌却让他记忆犹新,因为这一年的除夕之夜,秦封是津津有味地坐在家中那台十七寸的黑白电视机前一动不动地观看着春节晚会,一直到凌晨节目结束。然后过完春节寒假,秦封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

回到学校,还有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之间就到了毕业时间,秦封掐指一算,从一九九四年入学,至今已经在云海粮食学校度过了接近四个年头。

“秦封,你到底怎么了,干嘛说什么重生了,真的重生了,我们毕业了就算是重生了吗?”秦封的高声喊叫引来同学们惊奇的目光,陈明重重地拍了他一下说。

“陈明,是我太兴奋了,你还好吧?”秦封从刚刚重生的兴奋中清醒过来后连忙问候一下陈明。

“毕业了就这么兴奋吗?我感到一点都不好,挺伤感的,而且我觉得你今天有点怪怪的。”陈明是性情中人,面临毕业有点舍不得即将就要离校的同学们。

“没有了,我是觉得在学校这四年简直就是浪费光阴,明明三年就可以完成的学业非要搞成四年,跟人家本科生似的,现在离校了就解脱了。”秦封一直认为在中专四年几乎没学到什么知识,纯粹是混日子,而且还变态地将中专课程设置成四年,同学们都戏称为小本科,对此秦封至今依然意见满腹重生后也不忘对陈明诉说。

“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啊,我要是早知道也不来上中专了。”陈明道。

“你怎么也对上中专有怨言啊,我觉得只有我才有怨言呢!”秦封道。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再安于现状也想有个好前程啊,现在毕业了,也不知能分配个什么工作。”陈明有点忧心忡忡地说。

陈明的话又引起了秦封的回忆。

在学生就业上,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大中专生毕业包分配包就业的政策。各类院校的学生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直接由国家统一分配至各个企事业单位,端上铁饭碗,成为公家人,吃上皇粮,比现在的公务员还风光。

要是农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哪怕只是一个小中专,立马会跳出农门,光宗耀祖,可以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成为一名城里人,身份也变成干部身份,高人一等,受到村里人的羡慕。

但好景不长,自从邓公南巡讲话之后,党的十四大召开,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实行,各类高等院校开始并轨改革,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开始精简,国营企业开始改革,原先的计划分配体制已经无法继续运行,全国各地陆续停止了大中专生包分配包就业的政策。

秦封出身农家,父母常年在地里打转,自然对国家方针政策一无所知,父母觉得只要能考上中专就出人头地了,当秦封收到云海粮校的录取通知书时,父母的脸上是笑开了花,连村里的支书也过来道喜,老秦家一时在村里风光了一回。

秦封考上中专的时候才十五岁,懵懂少年又懂得什么,国家方针政策的转变,一时也到不了地处偏远的小乡村,对时局的了解、分配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惟有那些在政府机关工作,并且是嗅觉灵敏、分析能力很强的人才能从国家的一举一动中得出一个大致准确的结论。

个人命运之于历史巨变,除了适应还是适应,除非你成为最高决策者。而对个人命运的把握,秦封也无胜算,从小到大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让自己干啥就干啥。当初他有两个选择,上高中或者上中专,选择哪一个他自己也没有底,反正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办。老师让他报考中专他就报了,然后就稀里糊涂地考上了,而且还是以唯一一个应届生的身份考上的,谁不知当年考中专比考高中难多了,考上中专的基本都是复读生,多年来学校里应届生考上的没有一个。

秦封从小学习很优秀,三好学生奖状年年拿,没有留过一次级,自己上初三的时候,与他一块长大一起上学一个村子的同伴们有的还在上小学五年级。在初三学校会考时他又考出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要是在往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末世重生:大佬从百万囤货开始 现代修道生涯 武杀四方 慕君安 苟在妖武乱世修仙 花千骨同人之一剑成痴 诛天劫 锦堂归燕 末日重生之爱上你 你的温柔,我来缱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