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10节 纷至沓来(1/2)

端平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大宋南都临安。

十月的临安虽已入冬,但无奈江南水乡的艳丽却是折实的掩盖了自北而来的凉寒之气。而这日艳阳高照,久已不出寝宫的宋帝突发兴致,却是来到了宫苑之中的一处荷台提笔练字。

时年三十二岁的宋帝赵昀,此时在正刹有兴致地誊抄案上的一阙诗词,只见赵昀的瘦金书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

而他誊抄的那阙诗词,开首却是:“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开禧元年(1205)正月初五,赵昀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虹桥里。其父赵希瓐,母全氏。赵昀为太祖十世孙,与宋宁宗同属太祖后裔,但宁宗属于秦王德芳一支,赵昀则属于燕王德昭一支,至南宋后期,两支在血缘关系上已十分疏远。德昭一支很早就已经没落,失去王爵。

作为德昭的后代,赵昀的曾祖和祖父均无官职,父亲赵希瓐也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因此赵昀虽属赵宋皇室,但社会地位并不高,与平民无异。

赵昀原名赵与莒,还有一个弟弟赵与芮,兄弟二人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全氏无力抚养孩子,回到娘家寄居。赵与莒的舅舅是当地的保长,家境尚好,赵与莒兄弟就在全家长大,直至后来被史弥远选入宫中,登上帝位。

说起来,赵昀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开国君王的贫民皇帝,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窝囊的一个贫民皇帝。

首先,其登上帝位的前十年,朝政把持在奸相史弥远手中,一言一行皆谨小慎微,不得行差踏错半步。好不容易等到奸相史弥远死了,稍微想发奋图强搞搞经济建设,准备弄一个“端平更化”出来,谁知道却又对上了猛如虎豹豺狼的蒙古,不是掠蜀就是南侵。等小赵同志拿出了吃奶的力气将战事稍为平定,却又再一次落到更奸的“阎马丁当”手里。

所谓“阎马丁当”,是指阎贵妃、马天骥、丁大全和宦官董宋臣四人。

有道是:“阎马丁当,国势将亡”便是指此四人。

只不过,此时离阎妃被册封为贵妃之日尚有四年时间。

而此时的赵昀,只是在意手中的书法是否飘逸,能否表达出诗词的意境。却丝毫不知眼下成都之主已换,只道作下眼前这阙诗词之人却是太有才了。

良久,直到誊抄了第十七遍时,赵昀才满意收笔。看着卷中笔划刚正瘦劲的字体,这才觉得算是把这阙诗词的内中精意给揣摩了八分。

等赵昀搁下笔,将手上这幅字拿起来细细鉴赏之时,猛然发现身后不知何时多出一位丽人来。

“凤奴儿,怎地不出声儿,是想要吓朕一吓么。”赵昀一看身后丽人,却自笑出声来,步上前来抓住了凤奴儿的柔胰,将其引到案前道:“朕前不久刚做了一阙词,凤奴儿帮朕瞧瞧,好是不好。”

那风奴儿年方双十,生得唇红齿白,脸上虽是淡装却也是风韵徐徐,且不说一身淡黄色的轻纱丝衣,更是将这晚秋风光衬托出了三分*。不过,想必谁也不知,这原名叫做贾凤女的凤奴儿,却是后世上了《宋史—奸臣传》的贾似道之姐——贾妃。

风奴儿也不做作,只是细细品看赵昀誊抄的诗词。只见她娥眉轻皱,莲步轻摇,百媚横生,那黑白分明的眸中却是水一般的娇柔。赵昀见她如此表情,自是有些纳闷儿,若是换了别宫的贵人、娘娘或是换了满朝廷的文武大臣,只怕是还未看出些什么就已经恭贺如潮了,怎地这最解人意的风奴儿却是如此表情。

也就在赵昀的纳闷才上心头之时,风奴儿却是开了莲口:“字是好字,词是好词!”

赵昀一听,却是哑然失笑。风奴儿的话中将这字词分开,显然就是已经知道这词并非赵昀所作,于是笑道:“怎地,如此说来风奴儿是不信这阙词儿是朕所做?”

风奴儿闻言却是立时浑身一震,不过却又平静下来,先是左右张望了一下,这才对着赵昀轻声道:“官家,风奴儿有要事禀告官家。”

赵昀见她神色,也知事有蹊跷。当下挥退荷台周围伺候的宫女宦官,只留下了贴心的内侍宦官赵全儿,这才奇道:“何事?”

风奴儿却是一整衣衫,伏地拜道:“还请官家先恕奴儿擅专逾越之罪。”

赵昀见状,很是不解:“奴儿这是怎地,朕岂能治奴儿的罪。到底所谓何事,奴儿且莫急朕了!”

风奴儿见状也不多言,却是轻解罗衫,从贴胸的肚兜之中取出了一本薄薄的橘黄色小册献了上来。赵昀接过一看,只见封面上却是写着《蜀山手札》,翻开扉页一看,只见当先一句便是:“常言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浩瀚的宇宙里,恒河星数,变化出奇,层出不穷。在中国四川蜀山一带,山峦迂回起伏,云海飞卷奔腾,令人幻想起天地间的灵气汇集于川岳之间,所以关于这里的怪谈故事很多。

其中相传山中有不死奇人,能吸取山中灵气,突破凡人之躯,御剑飞行,追风逐月,星海飞驰。他们在这里修练仙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